时间: 2025-05-01 02:09: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09:55
樽俎折冲(zūn zǔ zhé chōng)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宴席上通过酒器(樽俎)和言语(折冲)来解决争端或冲突。基本含义是指通过外交手段或谈判来化解矛盾,达到和平解决问题的目的。
该成语通常用于描述外交场合或政治谈判中,通过智慧和策略来解决争端。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的外交手腕或谈判技巧。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国际关系或政治学中,它可能被频繁提及。
同义词:
反义词:
该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樽俎之间,折冲千里。”原意是指在宴席上通过酒器和言语来化解千里之外的冲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形容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
在**传统文化中,樽俎折冲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和为贵”理念,强调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冲突。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强调外交和谈判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智慧和和平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外交官在谈判桌上的冷静和策略。它也让人想到历史上的和平缔造者,如***等。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国际关系或政治谈判时,它是一个很好的表达方式。例如,在分析某个国际**时,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相关国家的外交策略。
在诗歌中,可以将樽俎折冲融入到描述和平与智慧的意象中:
在樽俎之间,智慧的光芒闪烁,
折冲千里,和平的桥梁架起。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外交官在宴席上举杯交谈的场景,背景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古典音乐,如巴赫的作品,给人一种庄重和智慧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iplomatic negotiation”或“peaceful resolution”,但它们没有樽俎折冲这样具体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樽俎折冲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和平与智慧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提高表达的深度和广度。通过深入学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以及它在文化和历史中的重要性。
语出汉·刘向《新序·杂事一》
今吾国以存亡关系而不签字,各国当能见谅,必可留作悬案,为他日~之馀地。
1.
【樽】
(形声。从木,尊声。本作“尊”。本义:盛酒器。中国古代的盛酒器具) 同本义。
【引证】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酒盈樽。 、 唐·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 《全图绣像三国演义》-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
【组词】
樽杓、 樽桂、 樽酌、 樽酒
往酒器里倒酒。
【引证】
《儒林外史》-少倾,摆出酒席,四位樽酒论文。
2.
【俎】
(指事兼形声。小篆字形。《说文》“从半肉在且上。”且,祭祀所用的礼器。本义:供祭祀或宴会时用的四脚方形青铜盘或木漆盘,常陈设牛羊肉)。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楚茨》-为俎孔硕。 、 《左传·隐公五年》-鸟兽之肉,不登于俎。 、 《山海经·海外西经》-祭操俎。 、 《论语·卫灵公》-俎豆之事。 、 《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疱,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组词】
俎几、 俎拒、 俎味
3.
【折】
(会意。甲骨文字形,右边是斧子(斤),左边是断开的“木”,意即斤砍断木。后来断木演变为“手”,意为用手拿斧弄断东西。本义:折断)。
同本义。
【引证】
《易·丰》-折其右肱。 、 《易·说卦》-兑为毁折。 、 《诗·郑风·将仲子》-无折我树杞。 、 《周礼·疡医》-折疡之祝药。 、 《仪礼·特牲礼》-设折俎。 、 《左传·哀公元年》-无折骨。 、 《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领而死。 、 《淮南子·人间训》-堕而折期髀。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草折。 、 《汉书·李广苏建传》-触柱折辕。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折臂断足。
【组词】
骨折;兰摧玉折;折针儿、 折伐、 折首、 折脚铛、 折齿
4. 【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