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9:23: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9:23:52
词汇“拙目”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来源于古汉语,具有一定的文言色彩。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对“拙目”进行分析:
“拙目”字面意思是指拙劣的眼睛,引申为见识浅*、眼光不敏锐。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自谦,表示自己的见解不高明。
“拙”字在古汉语中意为笨拙、不灵巧,“目”指眼睛或视野。组合起来,“拙目”即指眼光不敏锐,见识不广。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浅见”等词汇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在**传统文化中,自谦是一种美德,因此在文学作品或正式场合中,人们常常使用“拙目”这样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谦虚态度。
“拙目”给人一种谦逊、低调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的自谦之词,以及对知识的敬畏和尊重。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并不常用,但在学术讨论或文学创作中,适当使用可以体现出一种文化底蕴和谦逊的态度。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拙目”来表达对自然或人生的浅显理解,如:“拙目观花,只识其表,未解其心。”
由于“拙目”带有一定的古风色彩,它可以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的书房,或是古琴的悠扬声音,以及书卷的淡淡墨香。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方式,如英文中的“my humble opinion”或“my limited view”,可以表达类似的谦虚态度。
“拙目”是一个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词汇,它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不高,但在特定的文学或学术语境中,适当使用可以体现出一种文化修养和谦逊的态度。在学*汉语的过程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和语言的深层含义。
1.
【拙】
(形声。从手,出声。本义:笨拙,不灵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拙,不巧也。 、 《广雅》-拙,钝也。 、 《墨子·贵义》-不利于人谓之拙。 、 《书·盘庚》-予亦拙谋。 、 《离骚》-理弱而媒拙兮。 、 《老子》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 《抱朴子》-每动作而受嗤,言发口而违理者,拙人也。 、 《史记·货殖列传》-拙者不足。 、 《楚辞·离骚》-理弱而媒兮,恐导言之不固。 、 唐·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 《红楼梦》-姐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作伴,也可解些烦闷。
【组词】
性拙、 拙行、 拙诚、 拙鸠、 拙薄、 拙守
2.
【目】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目,人眼,象形。 、 《礼记·郊特牲。》-目者,气之清明者也。 、 《韩诗外传》-目者,心之符也。 、 《易·小畜卦》-夫妻反目。 、 《左传·宣公二年》-睅其目,皤其腹。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满目萧然。 、 晋·干宝《搜神记》-瞋目大怒。 、 《聊斋志异·狼三则》-目似瞑。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目不忍睹。
【组词】
目不斜视、 目见耳闻、 目治手营、 目空一世、 目眩神摇、 目无下尘、 目耗、 目指、 目眦、 目珠、 目睛、 目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