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02: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02:45
安分守理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人安于本分,遵守道理或规则。这个词汇强调的是一种遵守社会规范、不越轨、不逾矩的行为态度。
在文学作品中,安分守理 常用来形容那些遵守传统道德、不惹是非的人物形象。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劝诫他人要遵守规则,不要做出格的事情。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管理学中,安分守理 可以指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
安分守理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由“安分”和“守理”两个词组合而成。在古代汉语中,“安分”指的是安于自己的本分,不越轨;“守理”则是遵守道理或规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传统文化中,安分守理** 被视为一种美德,强调个人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仍然被用来强调遵守法律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安分守理 这个词汇给人以稳重、可靠的印象。它让人联想到那些遵守规则、不惹是非的人,给人一种安全感和信任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听到长辈用安分守理 来教育年轻人要遵守社会规范,不要做出格的事情。这个词汇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在诗歌中,可以将安分守理 融入到描述一个遵守规则、不惹是非的人的形象中:
他安分守理,如山间静水,
不扰世间纷扰,自有清风相伴。
安分守理 这个词汇可以让人联想到平静的湖面、稳定的山峦,以及悠扬的古琴音乐,给人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感觉。
在英语中,安分守理 可以对应到“abide by the rules”或“follow the norm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都强调遵守规则和规范。
安分守理 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它强调遵守规则和道德的重要性。在个人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行为惯和道德观念。
1.
【安】
(会意。从“女”在“宀”下,表示无危险。本义:安定;安全;安稳)。
同本义。
【引证】
《尔雅》-安,定也。 、 《庄子·天地》-共给之为安。 、 《周书·谥法》-好和不争曰安。 、 《仪礼·少牢礼》-心皆安下切上。 、 《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 《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 宋·苏洵《六国论》-然后得一夕安寝。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谢庄遂安。
【组词】
安睡;安寝;安抵、 心神不安;坐立不安;安枕、 安帖、 安席
2.
【分】
所分之物,整体中的一部分。
【引证】
《孙子·谋攻》-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城之灾也。
【组词】
股分;部分;分资、 分例、 分均
分际,合适的界限。
【引证】
《水浒传》-两个正斗到分际。
【组词】
分际、 分直
3.
【守】
(会意。从宀,从寸。宀表示房屋;寸是法度。合起来表示掌管法度。本义:官吏的职责,职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寺,廷也;府,文书藏也。-守,官守也。从门,寺府之事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左传·二十一年》-王巡虢守。 、 《周礼均人》。注:“地守,衡虞之属。”-均地守。 、 《周礼·内宰》。注:“宿卫者。”-纠其守。 、 《荀子·王制》。注:“谓地也。”-虽守者益。 、 《左传·隐公五年》-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 《孟子·公孙丑下》-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
4.
【理】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 《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 、 《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