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8:57: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8:57:15
“倍道而行”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加倍速度地行走或前进。基本含义是指做事非常迅速,加倍努力,以达到更快的效果或目标。
在文学作品中,“倍道而行”常用来形容主人公在紧急情况下加快行动,如《三国演义》中描述曹操在赤壁之战前的急行军。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鼓励别人加快速度或加大努力。在专业领域,如商业或项目管理中,可以用来形容加快工作进度或提高效率。
“倍道而行”源自古代军事用语,原指军队在紧急情况下加倍速度行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需要加快速度的场合。
在**文化中,强调勤奋和效率是美德。因此,“倍道而行”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鼓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更加努力和迅速。
这个成语给人以紧迫感和动力,联想到在压力下奋发向前的情景,激发人们的积极情绪和行动力。
在工作中,我曾遇到过一个项目截止日期临近,团队成员倍道而行,最终按时完成了任务,这种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倍道而行”的实际意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时光如梭,我们倍道而行,追逐那遥远的星光。”
想象一幅画面:一群人在夕阳下急速前行,背景音乐是快节奏的鼓点,这样的视觉和听觉联想强化了“倍道而行”的紧迫感和动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ouble time”或“hurry up”,但这些表达没有“倍道而行”所蕴含的文化深度和历史背景。
“倍道而行”是一个富有动力和紧迫感的成语,它不仅在语言上丰富了表达,也在文化和价值观上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司马懿背道而行,八日已到新城,孟达措手不及。
我们~,估计天亮前可到达目的地。
1.
【倍】
(形声。从人,(tǒu)声。本义:通“背”。反;背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倍,反也。 、 《周髀算经下》-倍正南方。 、 《史记·淮阴侯传》-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2.
【道】
(形声。从辵(chuò),首声。本义:供行走的道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道,所行道也。 、 《尔雅》-一达谓之道。 、 《易·履》-道坦坦。 、 《周礼·地官·遂人》。注:“途容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 、 《老子》五十三章-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 《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 、 《史记·项羽本纪》-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 《山海经·海外北经》-道渴而死。 、 《史记·陈涉世家》-今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组词】
大道,问道于盲;要道;人行道;车道;康庄大道;道友、 道店
3.
【而】
才能。
【引证】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 《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戒之戒之,微而异之。 、 《管子·小匡》-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 、 《商君书·慎法》-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4.
【行】
(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行,人之步趋也。 、 《广雅》-行,往也。 、 《易·复》-中行独复。 、 《诗·邶风·击鼓》-我独南行。 、 《诗·小雅·大东》-行彼周行。 、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 、 蔡邕《独断》-天子以四海为家,故谓所居为行在所。 、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庄子·逍遥游》-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 、 《世说新语·自新》-行数十里。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与偕行。
【组词】
出行、 远行、 行三坐五、 行学、 行行、 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