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2:50: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2:50:32
怨尤:指因不满或受到不公正待遇而产生的怨恨和责怪。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描述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涉及到对他人的不满或对自己处境的不满。
怨尤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其基本含义在历史演变中保持相对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更多地出现在文学作品或较为正式的语境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怨尤往往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有关。儒家思想强调“和为贵”,因此,怨尤被视为一种不利于个人和社会和谐的情绪。
怨尤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它可能引发对不公正的愤怒或对自身不幸的悲伤。这种情绪可能会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
在个人生活中,怨尤可能出现在与他人的冲突或对不公正待遇的反应中。例如,当感到被误解或不公平对待时,可能会产生怨尤情绪。
在诗歌中,怨尤可以被用来表达深层的情感:
怨尤如潮涌,心海波澜生。 是非难分辨,唯有泪千行。
怨尤可能让人联想到阴沉的天气、悲伤的音乐或沉重的画面,如一幅描绘孤独人物站在风雨中的画作。
在英语中,怨尤可以对应词汇如“resentment”或“grudge”,这些词汇在表达上可能更加具体,指向特定的怨恨或持续的不满。
怨尤是一个表达负面情绪的重要词汇,它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情感状态,并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反应。
1.
【怨】
(形声。从心,夗(yuàn)声。本义:怨恨;仇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怨,恚也。 、 《论语》。皇疏:“恨也。”-曰怨乎。 、 《贾子道术》-施行得理,谓之德。反德为怨。 、 《淮南子·说山》-不怨人取之。 、 《汉书·李广苏建传》-天子甚怨。 、 清·黄宗羲《原君》-人怨恶其君。 、 清·张廷玉《明史》-怨颇兴。 、 孙文《序》-怨愤所积。
【组词】
怨怅、 怨谤、 怨恶、 怨艾、 怨詈、 恩怨、 宿怨、 怨痛
2.
【尤】
(形声,小篆字形,从乙,又声。乙象植物屈曲生长的样子,受到阻碍,则显示出它的优异。本义:最优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朱骏声曰:此字当之猶之古文,犬子也。-尤,异也。 、 《小尔雅》-尤,怪也。 、 《广雅》-尤,异也。 、 《左传·昭公八年》。注:“异也。”-夫有尤物。 、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服注:“甚也。”-而视之尤。 、 《管子·侈靡》。注:“殊绝也。”-然有知强弱之所尤。 、 《庄子》-夫子,物之尤也。
【组词】
尤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