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00: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00:19
词汇“乡利倍义”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汉语词汇,经过查询,没有找到确切的标准定义和广泛的使用记录。因此,我将基于该词汇的字面意思进行分析和推测。
“乡利倍义”字面意思可以解释为:乡村的利益或好处(乡利)相对于某种标准或预期增加了多倍(倍义)。这里的“义”可能指的是某种标准、原则或预期。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很难找到具体的语境使用。但从字面意思推测,它可能用于描述乡村地区在某些方面获得的利益或好处远超预期的情况。
由于缺乏具体的使用实例,以下句子仅为推测性示例: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其词源和演变难以考证。可能是某个特定地区或群体创造的词汇,用以描述特定情况。
在某些地区或文化中,乡村的发展和利益可能被特别强调,因此“乡利倍义”这样的词汇可能被用来强调乡村地区的积极变化。
该词汇可能带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情感反应,因为它强调了乡村地区的利益和好处。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个人应用的例子较少。但在某些特定的社会或文化背景下,可能会有人使用该词汇来描述乡村地区的积极变化。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使用“乡利倍义”来描绘一个乡村地区在某些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利益。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繁荣的乡村景象,人们在田野中忙碌,丰收的果实堆积如山。结合音乐,可以选择轻快、欢快的旋律,表达乡村地区的繁荣和喜悦。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难以进行跨文化比较。但在其他语言中,可能存在类似的表达,用以描述乡村地区的积极变化。
尽管“乡利倍义”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但它反映了人们对乡村地区发展和利益的关注。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描述和表达特定情境。
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乡利倍义乎!
1.
【乡】
(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饗”的古字)。
“乡”假借为行政区域名。
【引证】
《说文》-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 、 《周礼·大司徒》。注:“万二千五百家。”-五州为乡。 、 《广雅》-十邑为乡,是三千六百家为一乡。 、 《礼记·王制》-习乡尚齿。 、 《庄子·逍遥游》-行比一乡。 、 《左传·庄公十年》-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利】
(会意。从刀,从禾。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本义:刀剑锋利,刀口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利铦也。 、 《易·系辞》-其利断金。 、 《老子》-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荀子·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孟子·公孙丑下》-兵革非不坚利也。
3.
【倍】
(形声。从人,(tǒu)声。本义:通“背”。反;背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倍,反也。 、 《周髀算经下》-倍正南方。 、 《史记·淮阴侯传》-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4.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