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0:07: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0:07:29
怨怒:这个词由“怨”和“怒”两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因不满或受到不公正对待而产生的愤怒情绪。它描述了一种混合了怨恨和愤怒的心理状态,通常是由于某种不公或伤害引起的。
在文学作品中,“怨怒”常用来描绘角色的内心冲突和激烈情感,如在悲剧或冲突激烈的情节中。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于描述对某人或某事的强烈不满。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它可能被用来分析个体的情绪反应。
同义词:愤怒、愤慨、恼怒、愤恨 反义词:宽容、理解、平和、喜悦
同义词中,“愤怒”和“愤慨”更强调情绪的激烈程度,而“恼怒”和“愤恨”则更侧重于对特定对象的持续不满。反义词则表达了与怨怒相反的情绪状态。
“怨”字在古代汉语中已有记载,意为怨恨、不满。“怒”字则表示愤怒、生气。两字结合,形成了描述复杂情绪的词汇“怨怒”。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个词的使用逐渐广泛,特别是在描述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不满时。
在**文化中,怨怒常常与道德评价相关联,如“怨天尤人”表达了对命运的不满和对他人责任的推卸。在社会背景中,怨怒可能与社会不公、个人遭遇的不幸有关,反映了社会矛盾和个人心理状态。
怨怒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冲突、痛苦和不公。这种情绪可能会影响个人的行为和决策,导致报复或逃避等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怨怒可能出现在与他人的争执中,或是对不公平待遇的反应。例如,当工作中的努力未得到认可时,可能会产生怨怒情绪。
在诗歌中,怨怒可以被用来增强情感的表达,如:
怨怒如烈火,燃烧我心间。 不公之剑,刺穿我灵魂。
怨怒可能让人联想到愤怒的面孔、紧握的拳头或激烈的争吵声。视觉上,可能是红色或黑色的色调,象征愤怒和压抑。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resentment”和“anger”的结合,但“怨怒”更强调了怨恨的持续性和深度。
怨怒是一个描述复杂情绪的词汇,它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不满。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1.
【怨】
(形声。从心,夗(yuàn)声。本义:怨恨;仇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怨,恚也。 、 《论语》。皇疏:“恨也。”-曰怨乎。 、 《贾子道术》-施行得理,谓之德。反德为怨。 、 《淮南子·说山》-不怨人取之。 、 《汉书·李广苏建传》-天子甚怨。 、 清·黄宗羲《原君》-人怨恶其君。 、 清·张廷玉《明史》-怨颇兴。 、 孙文《序》-怨愤所积。
【组词】
怨怅、 怨谤、 怨恶、 怨艾、 怨詈、 恩怨、 宿怨、 怨痛
2.
【怒】
(形声。从心,奴声。本义:发怒,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怒,恚也。 、 《国语·周语》-怨而不怒。 、 《诗·邶风·柏舟》-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 唐·柳宗元《三戒》-驴不胜怒。 、 唐·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 、 晋·干宝《搜神记》-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