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02: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02:03
浮皮: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物体表面的一层*皮,或者是形容事物表面的、不深入的部分。在医学上,它可能指皮肤表面的病变,如癣、疹等。在日常生活中,它常用来形容人的态度或行为表面的、不真诚的。
“浮皮”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浮”和“皮”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表面”和“皮肤”。在古代汉语中,这个词可能更多用于描述物理现象,如水面上的浮皮。随着语言的发展,其含义扩展到形容人的行为和态度。
在**文化中,“浮皮”常与“面子”文化相关联,即人们在外表上保持一定的形象,但内心可能并不如此。这种表面功夫在社交场合尤为常见。
“浮皮”这个词给人一种不真诚、不深入的感觉,可能会引起人们的警惕或不满。它让人联想到虚伪和表面的交往。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表面上热情但实际上并不真诚的人,这时“浮皮”这个词就能很好地描述他们的行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的笑容如浮皮,掩盖不了内心的荒凉。”
视觉上,“浮皮”可能让人联想到水面上的浮萍或皮肤上的*膜。听觉上,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轻浮的语调或不真诚的笑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urface level”或“superficial”,它们在含义上与“浮皮”相似,都指表面的、不深入的。
“浮皮”这个词在中文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词汇,它能够准确地描述那些表面化、不真诚的行为或态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能够帮助我们更精确地传达思想和情感。
1.
【浮】
(形声。从水,孚(fú)声。本义:漂流,漂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浮,氾也。 、 《诗·小雅·菁菁者莪》-载沉载浮。 、 《广雅》-浮,漂也。浮游也。 、 《论语·公冶长》-乘桴浮于海。 、 《书·禹贡》-浮于济漯。 、 《楚辞·哀郢》-过夏首而西浮兮。 、 《文选·桦·海赋》-浮天无岸。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
2.
【皮】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个口,表示兽的头;一竖表示身体;右边半圆表示已被揭起的皮;右下表手。“皮”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用手剥兽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 、 《广雅》-皮,剥也。 、 《战国策·韩策》-皮面抉眼。 、 《释名》-皮瓠以为蓄。
【组词】
皮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