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4 19:13: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4 19:13:06
冬至线:冬至线通常指的是地球上的南回归线(23.5°S),这是地球上太阳直射点在冬至日(大约12月21日)达到的最南端。在这一天,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最大,北半球则最小,标志着北半球的冬季和南半球的夏季的开始。
冬至线一词源于对地球季节变化的天文观察。"冬至"指的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而"线"在这里指的是地理上的纬度线。
在许多文化中,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如**的冬至节,人们会吃饺子或汤圆来庆祝。冬至线作为天文现象,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冬至线可能让人联想到寒冷、长夜和温暖的家庭聚会。它也可能引发对自然界循环和生命周期的思考。
在地理课上,我学*了冬至线的概念,这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地球的季节变化和气候差异。
在诗歌中,冬至线可以被描绘为时间的分界线,象征着旧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
冬至线划过天际,
长夜尽头,曙光初现,
岁月轮回,新生启程。
冬至线可能让人联想到寒冷的冬夜、温暖的火炉和家人团聚的场景。视觉上,可以想象南半球阳光直射的景象;听觉上,可能是冬日里风声和家人的欢笑声。
在不同文化中,冬至线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冬至这一概念在许多文化中都有庆祝活动,如北欧的圣诞节和中美洲的冬至庆典。
冬至线作为一个天文地理概念,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地球的季节变化,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庆祝。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体系,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欣赏。
1.
【冬】
(会意。表示时序终了,已进入寒冷季节。四季中的第四季,即农历十月至十二月)。
一年四季中秋春之间的季节,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至3月,农历十月到十二月。
【引证】
《说文》-冬,四时尽也。 、 《诗·邶风·谷风》-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 《诗·陈风·宛丘》-无冬无夏。 、 《后汉书·张纯传》-冬者,五谷成熟,物备礼成。
【组词】
冬暖夏凉;冬酿、 冬温、 冬计
2.
【至】
(象形。从一,一犹地,指事,不去而下来。古文从土,上亦象飞下之形。尾上首下。本义:到来,到达)。
同本义(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
【引证】
《说文》-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 、 《论语》-凤鸟不至。 、 《字林》-至,到也。 、 《广韵》-至,到也。 、 《书·牧誓》-王朝至于商郊牧野。 、 《诗·豳风·东山》-我征聿至。 、 《墨子·辞过》-远道不至。 、 《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论语·微子》-至则行矣。 、 唐·柳宗元《三戒》-至则无可用。 、 汉·王粲《登楼赋》-风雨骤至。 、 《老子·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史记·李将军列传》-孝武帝时,至代相。 、 宋·文天祥《后序》-至通州,几以不纳死。 、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富者不能至。 、 《聊斋志异·狼三则》-前狼又至。 、 清·洪亮吉《治平篇》-至子之世。
【组词】
至旦、 水流至足;至竟、 至止、 无微不至;自春至冬;由东至西;至于、 至乎、 至至、 至到
3.
【线】
(形声。从糸(mì),戔(jiān)声。本义:用棉麻丝毛等材料拈成的细缕)。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糸,泉声。-线,缕也。 、 《公羊传·僖公四年》-中国不绝如线。 、 《红楼梦》-爱惜起东西来,连个线头儿都是好的。
【组词】
线儿提的、 毛线;丝线;缝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