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39: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39:28
冬舂米: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冬天舂米”,指的是在冬季将稻谷去壳制成米的过程。在古代,由于冬季农活较少,人们会选择在这个时候进行舂米,以便储存和食用。
文学语境: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冬舂米常常被用来描绘农村生活的宁静和勤劳,如“冬日暖阳下,村妇舂米声声”。
口语语境:在现代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一些农村地区或特定社群中,仍有人会提及。
专业领域:在农业史或民俗学研究中,冬舂米可能作为一个研究点,探讨古代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
同义词:冬舂、冬米、冬谷
反义词:夏舂米(夏季舂米)
词源:冬舂米这个词汇源于古代农业社会的生产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一些地区和文化中仍保留着其原始意义。
演变: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舂米这一过程已经大大简化,冬舂米这一词汇的使用也相应减少。
文化意义:冬舂米在某些文化中象征着勤劳和节俭,是农村生活的一部分。
社会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冬舂米这一传统活动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减少,但其所代表的勤劳和节俭的精神仍然被人们所推崇。
情感反应:冬舂米这个词让我联想到宁静的乡村生活和勤劳的农民形象,给人一种温暖和踏实的感觉。
联想:想象中的冬舂米场景是冬日暖阳下,妇女们围坐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舂米,这种场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温馨的情感。
经历或故事:在我小时候,曾听祖母讲述过她们年轻时冬舂米的情景,那是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集体活动,也是家庭团聚的时刻。
诗歌:
冬日暖阳下,
村妇舂米声声。
岁月静好时,
勤劳传家风。
视觉联想:想象一幅画面,冬日的阳光洒在古老的石磨上,妇女们围坐在一起,手中拿着木杵,有节奏地舂着米。
听觉联想:闭上眼睛,可以听到木杵敲击石臼的声音,伴随着妇女们的谈笑声,构成一幅和谐的乡村生活画卷。
比较:在不同文化中,冬季的农业活动可能有所不同,但冬舂米这一活动在某些亚洲文化中仍然保留着其传统意义。
总结:冬舂米这个词汇虽然现代使用频率不高,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是了解古代农业社会和农村生活的重要窗口。
反思: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和社会变迁,增强语言的深度和广度。
1.
【冬】
(会意。表示时序终了,已进入寒冷季节。四季中的第四季,即农历十月至十二月)。
一年四季中秋春之间的季节,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至3月,农历十月到十二月。
【引证】
《说文》-冬,四时尽也。 、 《诗·邶风·谷风》-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 《诗·陈风·宛丘》-无冬无夏。 、 《后汉书·张纯传》-冬者,五谷成熟,物备礼成。
【组词】
冬暖夏凉;冬酿、 冬温、 冬计
2.
【舂】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钵里捣去皮壳或捣碎。
【引证】
《说文》-舂,捣粟也。 、 《后汉书·明帝纪》-城曰舂。 、 《后汉书·西羌传》。注:“即水碓也。”-水舂河漕。
【组词】
舂堂、 舂谷、 舂揄
冲击。 同: 冲
【引证】
《史记·鲁周公世家》-舂其喉以戈,杀之。 、 《释名》-舂,撞也。以舂筑地为节也。
【组词】
舂击、 舂撞
3.
【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米粒琐碎纵横之状。“米”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米”的字与米、粮有关。本义:谷物和其他植物子实去壳后的子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四注象米,十其介者,九谷之分也。-米,粟实也。象禾实之形。 、 《礼记·明堂位》-米麜有虞氏之痒也。
【组词】
粟米;花生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