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05: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05:05
词汇“多许少与”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文献,其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是指给予的多,得到的少,通常用来形容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或者指给予的承诺多,但实际兑现的少。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命运或社会现象,如“他一生多许少与,最终却落得个孤独终老的下场”。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不满,例如“他对朋友多许少与,难怪没人愿意帮他”。在专业领域,如经济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分析资源分配的不均等性。
“多许少与”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物质交换,也包括情感和承诺的兑现。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礼尚往来”和“公平交易”,因此“多许少与”这个成语在社会交往中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提醒人们在给予和接受时要保持平衡。
这个成语常常带有一种无奈和失望的情感,让人联想到那些付出很多却得不到相应回报的情景,这种情感在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中尤为明显。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他总是承诺很多,但实际完成的却很少,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多许少与”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多许少与,春风不度玉门关,承诺如烟,散去无痕。”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丰收的田野上,手中握着满满的承诺,但回头一看,收获的果实却寥寥无几。这种对比强烈的画面可以很好地体现“多许少与”的含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uch ado about nothing”,虽然不完全等同,但也传达了一种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的概念。
“多许少与”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应用场景,它不仅是对物质交换的描述,也是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深度。
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
他就是有~的毛病。
1.
【多】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二“夕”。表示数量大。本义:多,数量大,与“少”、“寡”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多,重也。从重夕,会意。重夕为多,重日为叠。 、 《尔雅·释诂》-多,众也。 、 《诗·邶风·旄丘》-何多日也。 、 《史记·五帝纪》。索隐:“大也。”-与为多焉。 、 《荀子·致仕》-宽裕而多容。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组词】
多次;多分、 多士、 多感、 多口、 多般、 多口可、 多花、 多许
2.
【许】
(形声。从言,午声。本义:应允,许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听从其言也。-许,听也。 、 《吕氏春秋·首时》。注:“诺也。”-王子许。 、 《左传·隐公元年》-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 《武王伐纣平话》-[某]知公大贤,许我伐无道之君如何? 、 《书·金滕》-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 、 《列子·汤问》-杂然相许。 、 《战国策·魏策》-其许寡人。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不可不许。 、 诸葛亮《出师表》-遂许先帝以驱驰。
【组词】
特许;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准许;默许;许认、 许肯、 许允
3.
【少】
(会意。小篆从小,丿(piě)声。本义:不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少,不多也。 、 《太玄·玄衡》-少,微也。 、 《易·略例》-夫少者,多之所贵也。 、 《仪礼·乡射礼》-宾少进。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险以远,则至者少。 、 《韩非子·五蠹》-人民少而财有余。
【组词】
少一时、 少可、 少冗、 少甚么、 少才、 少年、 少好、 少言寡语、 少说、 少气
4. 【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