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11: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11:51
词汇“民历”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常用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民历”可以理解为“民间的历法”或“民众使用的历法”。在**古代,官方历法之外,民间可能有自己的历法系统,尤其是在农业社会中,民间历法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民历”指的是民间使用的历法,可能包括农历、节气、农事活动的时间安排等。
在文学作品中,“民历”可能被用来描述古代农村社会的生活节奏和时间观念。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讨论历史或传统文化时。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民俗学、农业科学等,可能会涉及到“民历”的研究。
“民历”一词可能源自古代**,当时官方历法(如夏历、周历)之外,民间有自己的历法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官方历法逐渐统一,民间历法的使用范围和影响力可能有所减少。
在**传统文化中,历法不仅仅是时间记录的工具,还与农业生产、节日庆典、风水命理等紧密相关。民历反映了民间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
提到“民历”,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农村的宁静生活、四季更替的自然美、以及与土地紧密相连的农耕文化。
在现代生活中,“民历”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一些传统文化活动中,如春节、中秋节等,人们仍然会参考农历来安排活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回大地,民历翻新,农人播种希望,盼丰收年。”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老农在田间查看民历,背景是金黄的麦田和远处的山峦。音乐上,可能会联想到悠扬的笛声或古筝,营造出一种古朴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如印度、伊斯兰文化等,也有自己的民间历法,它们在形式和用途上可能与**的民历有所不同。
“民历”作为一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古代民间的时间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学*和研究**传统文化时,了解“民历”的概念是有益的。
1.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
2.
【历】
(形声。从謪,厤(lì)声。从“止”,表示与脚、行走有关。本义:经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历,过也。 、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深践戎马之地, 足历王庭,垂饵虎口。 、 清·姚鼐《登泰山记》-历齐河。 、 《三国志·诸葛亮传》-已历三世。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身不历农亩之劳。 、 清·张廷玉《明史》-历两京左右通政。
【组词】
身历、 历时、 历劫、 历岁、 历载、 历远、 历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