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54: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54:34
民变:指民众因不满政府或统治者的政策、行为而发起的集体抗议或反抗行为。这种行为通常是非官方的,可能包括示威、**、起义等形式。
民变一词源于汉语,由“民”和“变”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民变多指民众因不满而发起的反抗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词汇的含义逐渐丰富,涵盖了更广泛的社会**和抗议活动。
在历史上,民变是常见的社会现象,如黄巾起义、太平天国等。这些**不仅反映了民众的不满,也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在现代社会,民变仍然是衡量政府合法性和政策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提到民变,人们可能会联想到动荡、冲突和牺牲。这种词汇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激发人们对正义和变革的思考。
在讨论历史课程中的黄巾起义时,我深刻理解了民变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这种理解帮助我更好地分析当前的社会问题。
诗歌:
在沉默的夜里,民变之火悄然燃起,
照亮了被遗忘的角落,唤醒了沉睡的灵魂。
视觉:民变可能让人联想到燃烧的火把、密集的人群和飘扬的旗帜。 听觉:民变可能伴随着呼喊声、鼓声和警报声,营造出紧张和激动的氛围。
在英语中,民变可以对应为“revolt”或“uprising”。这些词汇在不同文化中都指代民众的集体反抗行为,但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可能有所不同。
民变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词汇,它不仅反映了社会的不满和冲突,也体现了民众对变革的渴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一词汇有助于深入分析社会现象和历史**。通过对民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动态和政治变革的本质。
1.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
2.
【变】
(形声。从攴(pū),孌(luán)声。本义:变化,改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变,更也。 、 《小尔雅》-变,易也。 、 《白虎通》-变者,非常也。 、 《易·系辞》-一阖一辟谓之变。 、 《吕氏春秋·察今》-病变而药不变。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三国志·诸葛亮传》-无下有变…百姓熟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不得已,变姓名。
【组词】
变文协韵、 天气突变;巨变、 变豹、 变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