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17: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17:02
词汇“捐失”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似乎是一个组合词,由“捐”和“失”两个字组成。为了深入学习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捐失”可以理解为“捐赠后失去”或“因捐赠而失去”。这里的“捐”指的是无偿给予或转让财物、权利等,而“失”则表示失去、丢失。
在实际使用中,“捐失”可能出现在慈善、捐赠、遗产规划等语境中。例如,某人可能因为捐赠了财产而感到自己失去了某些东西,或者在捐赠过程中不慎丢失了物品。
由于“捐失”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的词源和演变不太明确。它可能是现代汉语中由常用词汇“捐”和“失”组合而成的新词。
在强调慈善和公益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捐失”可能被用来描述一种高尚的行为,即为了更大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
“捐失”可能引发一种复杂的情感反应,既有对无私行为的赞赏,也有对失去物品的遗憾。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有捐赠物品后感到某种程度上的失落,尤其是在捐赠了具有情感价值的物品时。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使用“捐失”来描绘一个角色为了更大的善而牺牲个人利益的情境,以此来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深度。
结合图片,可以展示一个人在捐赠物品时的表情和动作,以及捐赠后的环境变化。听觉上,可以联想捐赠时的宁静音乐,以及捐赠后的宁静氛围。
在不同文化中,捐赠行为和失去物品的感受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一些文化中,捐赠被视为一种美德,而在其他文化中,保留个人财产可能更为重要。
“捐失”作为一个词汇,虽然在日常交流中不常见,但它触及了慈善、牺牲和失去的主题,反映了人们在做出无私行为时的心理和情感状态。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性和社会行为。
1.
【捐】
(形声。从手,肙(yuān)声。本义:舍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粪除秽污谓之捐。故寺人谓之中涓。以涓为之。-捐,弃也。 、 《谷梁传·宣公十八年》。注:“弃也。”-捐殡。 、 《汉书·食货志》。注:“骨不埋者。”孟康曰:“捐,谓民有饥相弃捐者,或谓贫乞者谓捐。”-而国无捐瘠者。 、 《后汉书·列女传》-捐金于野。 、
【组词】
捐世、 捐馆、 捐身、 捐却、 捐灰
2.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