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06: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06:22
史里芬计划(Schlieffen Plan)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为了应对可能的两线作战(即同时与法国和俄国作战)而制定的一项军事战略计划。该计划由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史里芬(Alfred von Schlieffen)设计,主要内容是在战争爆发时,德国迅速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对法国进行快速打击,力求在六周内击败法国,然后再将兵力转移到东线对付俄国。
史里芬计划得名于其设计者阿尔弗雷德·冯·史里芬。该计划在20世纪初提出,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进程,其影响和评价经历了多次变化。在战后,史里芬计划成为军事战略研究的重要案例,被广泛分析和讨论。
史里芬计划反映了当时欧洲列强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军事竞争。它的制定和实施,以及最终的失败,对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政治和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里芬计划可能引发对战争残酷性和战略失误的反思,同时也可能激发对军事智慧和战略规划的探讨。
在个人经历中,史里芬计划可能被用作讨论战略规划和风险管理的案例,尤其是在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复杂决策情境中。
在诗歌或故事中,史里芬计划可以作为一个象征,代表精心策划但最终失败的计划,或者作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隐喻。
结合历史纪录片或战争电影,史里芬计划可以带来对战争场景和军事行动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史里芬计划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和军事战略,其名称和内容基本一致,但在不同文化中的解读和评价可能有所不同。
史里芬计划作为一个历史*和军事战略的案例,对于理解战争的复杂性和战略规划的重要性具有重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历史背景和专业术语,有助于丰富知识储备和提高表达的准确性。
1.
【史】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简策的容器,下面是手。合起来表示掌管文书记录。本义:史官)。
古官名。职别各异。
【引证】
《说文》。按,周官有大史、小史、闪史、外史、御史、女史。其属又各有府史、胥徒史,主造文书者亦称史。凡府史,皆其官长所自辟除。-史,记事者也。 、 《书·酒诰》。郑注:“大史内史。”-矧大史友内史友。 、 《易·巽》-用史巫纷若。 、 《礼记·聘礼记》-辞多则史。 、 《礼记·曲礼》-史载笔。 、 《谷梁传·宣公二年》-史狐书贼。 、 《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2.
【里】
(会意。从衣,里声。本义:衣服的里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衣外曰表。-裏,衣内也。 、 《谷梁传·宣公九年》注-襦在裏也。 、 《诗·小雅·小弁》-不罹于裏。 、 《诗·邶风·绿衣》-绿衣黄里。
【组词】
里衣、 里外发烧
3.
【芬】
(会意。从艸,从分,分亦声。本义:香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芬,草初生其香分布也。 、 《广雅》-芬,芬香也。 、 《春秋繁露》-天地之行分、苦味也。 、 《诗·小雅·信南山》-苾苾芬芬。 、 左思《吴都赋》-芬馥肸蚃。 、 《楚辞·离骚》-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沬。
4.
【计】
(会意。从言,从十。“言”有数(shǔ)的意思;“十”是整数,表示事物成一个数目。数数字,所以有计算的意思。本义:算账;总计;计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計,会算也。 、 《管子·七发》-计数刚柔也,轻重也,大小也,实虚也,远近也,多少也,谓之计数。 、 《礼记·内则》-学书计。 、 《礼记·月令》-命农计耦耕事。 、 《国语·郑语》。注:“算也。”-计亿事。 、 诸葛亮《出师表》-计日而待。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计日以还。 、 明·魏学洢《核舟记》-而计其长。 、 《聊斋志异·促织》-蹄躈各千计。
【组词】
计会、 计口、 计度、 算计
5. 【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