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52: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52:28
词汇“[史遗]”在汉语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它可能是由两个汉字“史”和“遗”组合而成的,但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广泛认可的含义。因此,我将根据这两个字的基本含义和可能的组合来分析这个词汇。
由于“[史遗]”不是一个标准词汇,我们可以推测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与历史遗留问题、文化遗产、历史遗迹等相关。
由于“[史遗]”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的词源和演变无法追溯。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史遗]”可能指代那些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意义的事物,如古建筑、文物、传统*俗等。
对于我来说,“[史遗]”可能引发对过去的怀念和对历史的尊重,它可能让人联想到那些历经沧桑却依旧屹立不倒的历史遗迹。
在我的生活中,我可能会在参观历史博物馆或古迹时使用这个词汇,来形容那些展示历史痕迹的展品或建筑。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梭,[史遗]依旧,在风中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结合图片,我们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老城墙或废墟的画面,这些[史遗]在视觉上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通过描述性的短语来表达类似的概念,如英语中的“historical legacy”或“historical remains”。
尽管“[史遗]”不是一个标准词汇,但它体现了人们对历史的关注和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和情感。
1.
【史】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简策的容器,下面是手。合起来表示掌管文书记录。本义:史官)。
古官名。职别各异。
【引证】
《说文》。按,周官有大史、小史、闪史、外史、御史、女史。其属又各有府史、胥徒史,主造文书者亦称史。凡府史,皆其官长所自辟除。-史,记事者也。 、 《书·酒诰》。郑注:“大史内史。”-矧大史友内史友。 、 《易·巽》-用史巫纷若。 、 《礼记·聘礼记》-辞多则史。 、 《礼记·曲礼》-史载笔。 、 《谷梁传·宣公二年》-史狐书贼。 、 《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2.
【遗】
(形声。从辵(chuò),贵声。本义:遗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遗,亡也。 、 《释言》-遗,离也。 、 《易·泰》-不遐遗。 、 《左伟·成公十六年》。注:“失也。”-君惟不遗德刑。 、 《列子·说符》。注:“弃也。”-得人遗契者。 、 汉·贾谊《过秦论》-亡矢遗镞。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 、 唐·韩愈《师说》-小学而大遗。 、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行若遗。
【组词】
遗簪坠屡、 遗佚、 遗逸、 遗宝、 遗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