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10: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10:22
死契: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一种不可撤销或解除的契约或合同。它强调了契约的不可更改性和最终性,一旦签订,双方都必须严格遵守,无法通过常规手段解除。
“死契”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用于描述不可更改的法律文书。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到形容任何形式的不可更改的承诺或协议。
在**传统文化中,“死契”常常与忠诚、承诺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它反映了社会对契约精神的重视,以及对不可违背承诺的道德要求。
“死契”这个词给人一种沉重和不可逃避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责任、牺牲和坚定不移的承诺,可能会引起一种既庄严又压抑的情感反应。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见证过朋友之间因为一份“死契”而坚守多年的友谊,这份契约不仅仅是文字上的承诺,更是心灵上的纽带。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死契”:
在时间的河流中,
我们签订了死契,
心灵的誓言,
永不褪色。
想象一幅画面:两个人在古老的文书上按下手印,背景是沉重的木门和锁链,这幅画面可以很好地体现“死契”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沉重的锁链声或古老的钟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irrevocable contract”或“binding agreement”,它们都强调了契约的不可更改性。
“死契”这个词在中文中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法律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死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达承诺和责任的重要性。
1.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2.
【契】
楔子。 同: 楔
【引证】
《齐民要术》-从批契系(或作“继”)腰曳之。
人名。殷代的祖先,传说是舜的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