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05: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05:28
“毋违”是一个汉语词汇,由“毋”和“违”两个字组成。其中,“毋”是一个否定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要”或“不可”;“违”则表示“违背”、“违反”。因此,“毋违”的字面意思是“不要违背”或“不可违反”。
在文学作品中,“毋违”常用于强调遵守规则或命令的重要性,如古代的诏令、家训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可能出现在正式或古风的对话中。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文书或官方文件中,“毋违”可能用于强调遵守法律或规章的严肃性。
“毋违”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有所下降,但在某些正式或古风的文本中仍可见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毋违”强调的是对权威和传统的尊重。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常用于强调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的重要性。
“毋违”给人一种严肃、正式的感觉,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权威和秩序。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汇可能带有一种复古或庄重的情感色彩。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阅读古代文献时遇到“毋违”这个词汇,它让我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严谨和权威。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梭,毋违初心,守望相助,共度风雨。”
结合古代宫廷的图像或古风音乐,可以更好地体现“毋违”的严肃和庄重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o not disobey”或“must comply”,但这些表达缺少了“毋违”所带有的古风和权威感。
“毋违”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不高,但它仍然在某些正式和古风的语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的精髓。
1.
【毋】
(形声。“母”省声。毋、母古本为一字,后分化禁止之词,乃加一画以别之。本义:表示禁止的词。相当于莫、勿、不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毋,止之也。 、 《广韵》-毋,止之辞。 、 《论衡·谴告》-毋者,禁之也。 、 《礼记·曲礼上》-毋不敬。 、 《论语·先进》-毋吾以也。 、 《史记·项羽本纪》-毋从俱死。 、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毋妄发。 、
【组词】
毋或、 毋多、 毋己、 毋违、 毋令逃逸;毋自欺
2.
【违】
(形声。从辵(chuò),韦声。本义:离开;背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违,离也。 、 《尔雅》-违,远也。 、 《诗·邶风·谷风》。传:“离也。”-中心有违。 、 《书·酒诰》-薄违农父。 、 《楚辞·离骚》-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组词】
违别、 违离、 违恋、 违阔、 违署、 违远、 违间、 违弃、 违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