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1:18: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1:18:33
猛鸷(měng zhì)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猛”和“鸷”。其中,“猛”通常指强大、凶猛、有力;“鸷”则指凶猛的鸟,如鹰、雕等。结合起来,“猛鸷”形容的是一种极其凶猛、有力的特性,常用来形容人或动物的凶猛、勇猛。
“猛鸷”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猛”和“鸷”两个字组成,这两个字在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并且含义相对固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用法和含义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主要用于形容凶猛有力的特性。
在**文化中,猛鸷的形象常与英雄、勇士联系在一起,象征着力量和勇气。在古代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猛鸷的形象常被用来象征国家的强大和军队的勇猛。
“猛鸷”这个词给人一种强烈、有力的感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猛禽在空中翱翔的画面,或是勇士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场景。这种联想可能会激发人们的敬畏和钦佩之情。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不会经常使用“猛鸷”这个词,但如果遇到需要形容某人非常勇敢或某物非常强大的情况,我会考虑使用它来增强表达的力度。
诗歌: 猛鸷之翼,翱翔天际, 破云穿雾,无所畏惧。 勇士之心,坚如磐石, 战鼓擂响,勇往直前。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fierce”或“ferocious”,但这些词更多强调的是凶猛和残忍,而“猛鸷”则更多强调的是力量和勇气。
通过对“猛鸷”这个词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和含义。这个词不仅能够形象地描述凶猛有力的特性,还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和联想。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会更加灵活地运用这个词,以增强我的表达效果。
1.
【猛】
(形声。从犬,孟声。本义:健壮的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猛,健犬也。 、 《孟子》-驱猛兽。 、 张衡《西京赋》。注:“怒也。”-猛虞趪趪。
【组词】
大猛
凶恶可怕。
【引证】
《韩诗外传》-公之狗甚猛。 、 《礼记·乐记》-粗厉猛起。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 、 宋·苏轼《石钟山记》-如猛兽奇鬼。
【组词】
猛利、 猛戾、 猛急、 猛暴
2.
【鸷】
(会意。从鸟,从执,执亦声。本义:凶猛的鸟,如鹰、雕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鸷,击杀鸟也。 、 《礼记·儒行》。注:“猛鸟猛兽也。”-鸷虫攫搏不程勇者。 、 《离骚》-鸷鸟之不群兮。 、 唐·刘禹锡《养鸷词》-养鸷非玩形,所资击鲜力。
【组词】
鸷腾、 鸷鸟累百,不如一鹗、 鸷视
凶猛;残暴。
【引证】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而便捷猛鸷终弗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