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6:54: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6:54:25
地面沉降是指地表高程在一定时期内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导致的地表下沉现象。这种现象通常是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矿产资源开采、地下工程施工、地震活动、土壤固结等原因引起的。
地面沉降这个词汇在中文中的使用相对较新,主要是在近现代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而逐渐普及。在地质学和环境科学领域,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较高。
在某些地区,地面沉降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和科研机构通常会投入大量资源来监测和防治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往往让人联想到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担忧和反思。
在个人经历中,地面沉降可能与居住地的环境问题相关,例如,房屋出现裂缝或道路不平整等。
在诗歌中,地面沉降可以被用来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岁月如刀,刻下深深的痕迹,
地面沉降,见证了往昔的辉煌与沧桑。
结合图片,地面沉降可能让人联想到裂开的地表、倾斜的建筑物等视觉形象。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地质监测设备的嗡嗡声或工程师的讨论声。
在不同语言中,地面沉降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含义和关注点是相似的。例如,英语中可能使用 "land subsidence" 或 "ground settlement" 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地面沉降是一个复杂的地理和环境问题,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和跨领域的合作。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描述和讨论相关问题。通过对地面沉降的学习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思考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和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
1.
【地】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同本义,与“天”相对。
【引证】
《春秋·元命苞》-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 、 《尔雅·释地》-土乙力为地。 、 《管子·形势解》-地生养万物。
【组词】
落地;天地;地角、 地宫、 地府、 地脉、 地遁
2.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
3.
【沉】
(形声。从水,冘(yín)声。甲骨文字形,中间是牛,周围是水,表示把牛沉到水中。商代祭祀用牲的方法。本义:没入水中)。
同本义。
【引证】
《广雅》-沈,没也。 、 《周礼·大宗伯》。注:“川泽曰沈。”-以狸沈祭山林川泽。 、 《诗·小雅·箐箐者莪》-泛泛杨舟,载沉载浮。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组词】
石沉大海;沉溺
4.
【降】
投降。
【引证】
《公羊传》。注:“降者自优之文。”-曷为不言降。 、 《资治通鉴·唐纪》-每得降卒。 、 《资治通鉴》-琮已降。 、 、
【组词】
降附、 降骨
降服,使驯服。
【引证】
《左传·哀公二十六年》。注:“和同也。”-六卿三族,降听政也。 、 《左传·隐公十一年》。注:“降,降心也。”-其能降以相从也。 、 唐·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 、 《西游记》-[太公]又与了我五钱银子做盘缠,教我再去请好法师降他。
【组词】
降发、 降视、 降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