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48: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48:02
地面辐射是指地球表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再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层和太空释放能量的过程。这种辐射主要是红外波段的辐射,与太阳的短波辐射相对。地面辐射是地球能量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气候和天气系统有着显著影响。
地面辐射这个词汇源自物理学和气象学,随着气候变化研究的深入,其重要性逐渐被大众所认识。在语言中,它主要用于科学和技术文献,但随着环境问题的普及,也开始出现在更广泛的语境中。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地面辐射作为一个科学概念,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它提醒人们关注地球的能量平衡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地面辐射可能让人联想到夜晚的寒冷、星空的宁静或是地球的脆弱。它唤起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在日常生活中,地面辐射的概念可能不常被直接应用,但它提醒我们在夜间保暖,以及在设计和使用节能建筑时考虑辐射的影响。
在诗歌中,地面辐射可以被用来描绘夜晚的静谧和自然的循环:
夜幕低垂,地面辐射悄然, 星辰闪烁,寒冷中蕴藏温暖。 地球的呼吸,在黑暗中回响, 生命的循环,在寂静中延续。
在不同语言中,地面辐射的表达可能有所不同,但其科学概念是普遍的。例如,在西班牙语中,地面辐射可以被翻译为“radiación terrestre”。
地面辐射作为一个科学概念,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被直接提及,但它在解释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了解地面辐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能量平衡和自然界的运作,从而在环境保护和气候行动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1.
【地】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同本义,与“天”相对。
【引证】
《春秋·元命苞》-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 、 《尔雅·释地》-土乙力为地。 、 《管子·形势解》-地生养万物。
【组词】
落地;天地;地角、 地宫、 地府、 地脉、 地遁
2.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
3.
【辐】
(形声。从车,畐(fú)声。“畐”有“腹满”义(参“福”字条),而“辐”为圆形,与人腹满之形相类,因而“畐”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本义:辐条。插入轮毂以支撑轮圈的细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辐,轮轑也。 、 《考工记·轮人》-辐也者,以为直指也。 、 《老子》-三十辐共一毂。 、 《汉书·刘向传》-众辐凑于前。 、 《诗·魏风·伐檀》-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组词】
轮辐;辐集、 辐聚
4.
【射】
(本作“射”。会意。金文字形,象箭在弦上,手(寸)在发放。小篆把弓矢形讹变成“身”字,误。本义:用弓发箭使中远处目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射,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 、 《周礼·保氏》-三曰五射。 、 《礼记·射义》-射者,男子之事也。 、 《汉书·萧望之传》。注:“射之言投射也。”-以射策甲科为郎。 、 《后汉书·光武纪》-射声校尉。 、 《汉书·李广苏建传》-常能为汉伏弩射之。 、 邵长蘅《青门剩稿》-应元往来驰射,发一矢辄殪一贼。
【组词】
射鹄、 射日、 射牛、 射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