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00: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00:42
刚毅木讷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刚、毅、木、讷。字面意思分别是:
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性格坚强、坚定,外表朴实无华,不善言辞,但内心坚定有力。
在文学作品中,刚毅木讷 常用来形容那些外表看似平凡,但内心坚强、有原则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词组可能用来描述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尤其是在强调其内在力量和坚定性时。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人力资源管理中,这个词组可能用来描述某些领导者的特质。
刚毅木讷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内在的坚定和外在的朴实。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组被广泛应用于描述各种性格和行为特征。
在文化中,刚毅木讷** 被视为一种美德,尤其是在强调内在品质和坚韧不拔的价值观中。这种性格特质在社会中往往被认为是值得尊敬的。
这个词组给人以稳重、可靠的印象,让人联想到那些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默默付出的人。它激发人们对内在力量和坚定性的尊重。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遇到一位老师,他刚毅木讷,不善言辞,但在教学和研究上非常坚定和有成就,深受学生尊敬。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刚毅木讷,心如磐石,
不言不语,自有力量。
想象一个穿着简单、面容严肃的人,站在风雨中,不言不语,但眼神坚定。这种形象与刚毅木讷 的含义相符。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 "stoic" 或 "taciturn",虽然不完全相同,但都强调了内在的坚定和外在的沉默。
刚毅木讷 这个词组在*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意义,强调了内在的坚定和外在的朴实。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性格特质。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巧言令色,世之所说也;~,世之所恶也。
1.
【刚】
(形声。从刀,冈声。本义:坚硬)。
同本义。
【引证】
《增韵》-刚,坚也。 、 《说文》-刚,彊断也。 、 《荀子·臣道》-挢然刚折。 、 《左传·昭公六年》-断之以刚。 、 《诗经·烝民》-柔则茹之,刚则吐之。
【组词】
刚巨、 刚条、 刚木、 刚土
2.
【毅】
(形声。从殳,“殳”指兵器。本义:意志坚强、果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毅,有决也。 、 《论语·泰伯》-毅,强而能断也。 、 《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 、 《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性严毅。
【组词】
毅武、 毅烈
3.
【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 、 《白虎通》-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 、 《春秋繁露》-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 、 《管子·权修》-一树十获者木也。 、 《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 《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 宋·周敦颐《爱莲说》-草木之花。 、 明·魏学洢《核舟记》-鸟兽木石。 、 《墨子·公输》-宋无长木。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花木、 木石、 木化石、 木芽、 木表、 木披、 木斧
4.
【讷】
(会意。从言,从内。表示有话在肚里,难以说出来。本义:语言迟钝) 同本义。也作“呐”。
【引证】
《说文》。按,当为呐之或体。-讷,言难也。 、 《贾子道术》-论物明辨谓之辩,反辩为讷。 、 《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史记·李将军列传》-广讷口少言。
【组词】
讷口、 讷涩、 讷直、 讷钝、 讷言
结结巴巴地说。
【引证】
《水浒全传》-只听得差拨口里讷出一句“高太尉”三个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