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07: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07:25
大辩若讷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大、辩、若、讷。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虽然非常善于辩论,但在某些情况下却表现得像是不善言辞的样子。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外表与内在能力的反差,即表面上看起来沉默寡言,实际上却有着极强的辩论能力。
在文学作品中,大辩若讷 常用来形容那些深藏不露、内敛而智慧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赞美那些不轻易显露才华,但在关键时刻能够发挥出色的人。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辩论比赛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策略高明、善于控制辩论节奏的辩手。
同义词:深藏不露、内敛、韬光养晦 反义词:锋芒毕露、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大辩若讷 这个成语出自《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句话反映了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和“反者道之动”的哲学,强调事物的表象往往与本质相反。
在传统文化中,大辩若讷** 体现了中庸之道和谦逊的美德。在社会交往中,这种内敛而不失智慧的表现被视为一种高贵的品质。
这个成语给人以深沉、智慧的联想,让人想到那些在沉默中积蓄力量,在关键时刻能够一鸣惊人的人物。它激发人们对内在修养和智慧的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他平时不多言,但在团队讨论时总能提出极具洞察力的观点,让我深刻体会到大辩若讷 的真正含义。
在诗歌中,可以将大辩若讷 融入到对一位智者的描绘中:
他静如止水,言如利剑,
大辩若讷,智者不言。
想象一位智者在静谧的图书馆中沉思,周围是书架和古籍,这种场景与大辩若讷 的意境相得益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ill waters run deep”,意指表面平静的水流实际上可能非常深邃,与大辩若讷 有相似的内涵。
大辩若讷 这个成语不仅是对个人品质的一种赞美,也是对智慧和内在力量的一种肯定。在学*语言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提升沟通的深度和广度。
~,历官有声。是司出纳,我庾如京。
1.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2.
【辩】
(形声。从言,辡(biǎn)声。本义:辩论,申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辩,治也。 、 《周礼·乡士》-辩其狱讼。 、 《礼记·曲礼》-分争辩讼。 、 《韩非子·八经》-辩者言之信。 、 《书·酒诰》-勿辩乃司。 、 《列子·汤问》-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狼亦巧辩不已以求胜。
【组词】
辩证;辩日
3.
【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
同本义。
【引证】
《尔雅·释名》-若,顺也。 、 《诗·鲁颂·阙宫》-万民是若。 、 《诗·大雅·烝民》-天子是若。 、 《易·观》-有孚禺若。 、 《书·尧典》-钦若昊天。 、 《左传·宣公三年》-不逢不若。
【组词】
若时、 若淑
4.
【讷】
(会意。从言,从内。表示有话在肚里,难以说出来。本义:语言迟钝) 同本义。也作“呐”。
【引证】
《说文》。按,当为呐之或体。-讷,言难也。 、 《贾子道术》-论物明辨谓之辩,反辩为讷。 、 《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史记·李将军列传》-广讷口少言。
【组词】
讷口、 讷涩、 讷直、 讷钝、 讷言
结结巴巴地说。
【引证】
《水浒全传》-只听得差拨口里讷出一句“高太尉”三个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