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12: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12:44
口纳(kǒu nè)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说话迟钝、不流利,形容一个人说话时结巴或表达能力较差。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描述那些在言语表达上有困难的人,可能是因为紧张、害羞、缺乏自信或其他心理因素。
在文学作品中,口纳可能被用来塑造角色的性格特点,比如一个内向、害羞的角色可能会被描述为口纳。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词来形容某人在特定情境下说话不流畅,比如在公众演讲时。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语言治疗学,口纳可能被用来描述一种语言障碍。
同义词:结巴、口吃、言语迟钝 反义词:口若悬河、能言善辩、口齿伶俐
口纳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口”和“纳”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纳”有收纳、接受的意思,在这里引申为言语的接收和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固定用来形容说话不流畅的状态。
在文化中,言语表达能力被视为重要的社交技能。因此,口纳**这个词在社会交往中可能会被用来评价一个人的社交能力,有时可能会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
口纳这个词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紧张、不安和社交焦虑。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个词可能会唤起自己在特定情境下说话不流畅的尴尬记忆。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因为紧张而在公众场合说话口纳的朋友。通过鼓励和练*,他们逐渐提高了自信心,说话也变得更加流畅。
在诗歌中,口纳可以被用来形容一个内心丰富但表达受限的角色:
他的心海波澜壮阔, 口纳却如细流涓涓。 文字间,情感溢出, 言语外,沉默如山。
口纳可能会让人联想到一个人在说话时结巴、停顿的画面,以及那种紧张、不流畅的语音节奏。
在英语中,口纳可以对应到“stuttering”或“stammering”,这两个词都用来描述说话时的不流畅。不同文化对于言语表达的重视程度不同,因此对于这种语言障碍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
口纳这个词在描述言语表达障碍时非常有用,它不仅揭示了语言能力的局限,也反映了社会对于言语表达的期望。在学*语言和提高表达能力的过程中,理解和使用这个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促进更有效的沟通。
1.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2.
【讷】
(会意。从言,从内。表示有话在肚里,难以说出来。本义:语言迟钝) 同本义。也作“呐”。
【引证】
《说文》。按,当为呐之或体。-讷,言难也。 、 《贾子道术》-论物明辨谓之辩,反辩为讷。 、 《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史记·李将军列传》-广讷口少言。
【组词】
讷口、 讷涩、 讷直、 讷钝、 讷言
结结巴巴地说。
【引证】
《水浒全传》-只听得差拨口里讷出一句“高太尉”三个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