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7 06:04: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7 06:04:52
词汇“史争旦夕”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或词汇,它似乎是由几个汉字组合而成,但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含义。因此,我将尝试从这些汉字各自的意义出发,结合可能的语境,来构建一个合理的解释和分析。
“史争旦夕”字面意思可能是指在历史的长河中,某些**或争论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或解决。这里的“史”指的是历史,“争”表示争论或争斗,“旦夕”则意味着极短的时间,如朝夕之间。
由于这个词汇并不是标准词汇,它的使用可能仅限于特定的文学作品或个人创作中。在文学语境下,它可能用来形容历史上的某个关键时刻,或者比喻某些重要决策的紧迫性。
由于“史争旦夕”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的词源和演变无从考证。它可能是某个作者为了特定表达需要而创造的新词。
在强调历史重要性和决策紧迫性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下,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强调某些历史**的特殊性和紧迫性。
这个词汇可能引发人们对历史重要时刻的敬畏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由于这个词汇的非标准性,个人应用可能仅限于文学创作或特定讨论中。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史争旦夕的瞬间,英雄的剑划破了黑暗的夜。”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历史纪录片中的紧张音乐和快速切换的画面,展现历史关键时刻的紧迫感。
由于这个词汇的非标准性,它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词汇。
“史争旦夕”作为一个非标准词汇,它的使用和理解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展示了汉语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醒我们在使用新词汇时要确保其含义的清晰和准确。
今朝宠命来首锡,掌枢衡只争旦夕。
1.
【史】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简策的容器,下面是手。合起来表示掌管文书记录。本义:史官)。
古官名。职别各异。
【引证】
《说文》。按,周官有大史、小史、闪史、外史、御史、女史。其属又各有府史、胥徒史,主造文书者亦称史。凡府史,皆其官长所自辟除。-史,记事者也。 、 《书·酒诰》。郑注:“大史内史。”-矧大史友内史友。 、 《易·巽》-用史巫纷若。 、 《礼记·聘礼记》-辞多则史。 、 《礼记·曲礼》-史载笔。 、 《谷梁传·宣公二年》-史狐书贼。 、 《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2.
【争】
“诤”的本字。强谏;规劝。
【引证】
《墨子·公输》-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 、 《荀子·臣道》-伊尹、箕子可谓谏矣,比干、子胥可谓争矣。 、 《荀子·子道》-父有争子,不行无理。士有争友,不为不义。
【组词】
争子、 争友、 争臣、 争引、 争弟
3.
【旦】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太阳从地面刚刚升起的样子。本义:天亮,破晓,夜刚尽日初出时)。
同本义。
【引证】
《诗·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 《世说新语·贤媛》-夜穿墉以视之,达旦忘反。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 、 《左传·成公十六年》-旦而战,见星未已。 、 清·方苞《狱中杂记》-号呼达旦。 、 《乐府诗集·木兰诗》-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组词】
旦日、 旦明
4.
【夕】
(指事。从月半见。本义:黄昏,傍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夕,莫也。 、 《诗·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 、 《周礼·大司徒》。司农注:“谓日跌景乃中立表之处,大东近日也。”-日东则景夕多风。 、 《书·洪范·五行》注-初昏为夕。 、 《周礼·地官·司市》-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 宋·陆游《置酒梅花下作短歌》-瘦影写微月,疏枝横夕烟。 、 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组词】
夕晖、 朝发夕至;夕霭、 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