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22: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22:09
叱责:指严厉地责骂或批评,通常是因为某人的行为不当或错误。这个词汇传达了一种强烈的负面情绪和权威感,常用于正式或严肃的场合。
叱责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字面意思是通过大声说话来纠正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固定为严厉的批评。
在**传统文化中,叱责常与教育、纪律和权威联系在一起。在现代社会,叱责仍然是一种常见的教育和管理手段,但也需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严厉导致负面效果。
叱责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紧张、害怕或羞愧。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权威、纪律和责任感,同时也可能引发对过度控制的担忧。
在个人经历中,叱责可能是一种成长过程中的必要经历,帮助我们认识到错误并改正行为。然而,过度的叱责可能导致心理压力和自我怀疑。
在诗歌中,可以将叱责融入到对权威和纪律的探讨中:
“在严厉的叱责声中, 我学会了敬畏与自律, 但也在沉默的夜里, 反思那过度的权威。”
叱责可能让人联想到严厉的面孔、高亢的声音和紧张的氛围。可以通过描绘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来增强对词汇的理解。
在英语中,叱责可以对应为 "reprimand" 或 "scold",虽然含义相似,但在语境和情感强度上可能有所不同。
叱责是一个强有力的词汇,用于表达严厉的批评和纠正。它在不同语境和文化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但也需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严厉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恰当使用叱责有助于更好地传达情感和意图。
1.
【叱】
(形声。从口,匕(bǐ)声。本义:大声呵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叱,呵也。 、 《苍颉篇》-大呵为叱。 、 《通俗文》-迮而吐之曰叱。 、 《公羊传·庄公十二年》-手剑而叱之。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大儿初醒,夫叱大儿声。
【组词】
叱咤、 叱教、 叱辱
2.
【责】
欠别人的财物 同: 债
【引证】
《周礼·小宰》。司农注:“称责,谓贷子。”-听称责以傅别。 、 《左传·昭公二十年》-薄敛已责。 、 《管子·轻重乙》-使无券契之责。 、 《汉书·淮阳宪王钦传》。注:“假贷人财物未偿者。”-博言负责数百万。 、 《书·金滕》-是有丕子之责于天。 、 《左传·桓公十三年》-宋多责赂于郑。 、 《战国策·齐策》-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 《汉书·高帝纪上》-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