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4 23:01: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4 23:01:42
心荡神摇 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的心情非常激动,精神状态极度不稳,仿佛心灵和精神都被摇动。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人在极度兴奋、震惊或感动时的状态。
"心荡神摇"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汉语中对心理状态的细腻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变化,但它的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对心理状态的描述非常丰富,"心荡神摇"体现了对情感深度和复杂性的重视。这个成语在描述个人情感体验时,常常与传统文化中的情感表达相契合。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强烈的、动态的,它让我联想到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如获得重大成就、经历深刻爱情或遭遇巨大变故。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当我得知自己被心仪的大学录取时,我感到心荡神摇,那种喜悦和激动难以言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心荡神摇如海浪, 情感澎湃似潮涨。 一瞬心动,永恒难忘, 世间万象,皆在此刻藏。"
视觉上,"心荡神摇"可能让我联想到波涛汹涌的海面,或是风吹动的树枝。听觉上,可能是心跳加速的声音,或是风声呼啸。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heart-stirring" 或 "soul-shaking",它们都传达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影响。
"心荡神摇"这个成语丰富了我的汉语词汇库,让我能够更精确地表达复杂的情感状态。它在文学和日常表达中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是汉语中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
猛然一见,不觉心荡神摇,精魄已失。
1.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2.
【荡】
(会意。从皿,从汤,汤亦声。本义:洗涤)。
同本义。
【引证】
班固《西都赋》-荡亡秦之毒螫。
3.
【神】
(会意。从示申。“申”是天空中闪电形,古人以为闪电变化莫测,威力无穷,故称之为神。本义:神灵)。
传说中的天神,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
【引证】
《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 《周礼·大司乐》。注:“谓五帝及日月星辰也。”-以祀天神。 、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阳之精气曰神。 、 《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组词】
神司、 神会、 神祗、 神浒、 神馆、 神歌
4.
【摇】
(形声。从手,本义:摇动;摆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摇,动也。 、 《尔雅》-摇,作也。 、 《管子·心术》-摇者不定。 、 《庄子·则阳》-复命摇作。 、 《考工记·矢人》-夹而摇之。 、 《古诗十九首》-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蒙络摇缀。 、 柳宗元《断刑论》-痒不得搔,痹不得摇。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摇头而歌。 、 清·姚鼐《登泰山记》-动摇承之。
【组词】
摇旗打鼓、 摇铃打鼓、 摇颭、 摇风、 摇摆气势、 摇席破座、 摇唇鼓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