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51: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51:50
“残损”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物体或事物因受损而变得不完整或不完美。基本含义包括物理上的损坏、磨损或功能上的缺陷。
在文学中,“残损”常用来形容人物的内心创伤或历史的遗迹,如“残损的记忆”或“残损的古城墙”。在口语中,它可能指日常物品的损坏,如“残损的家具”。在专业领域,如医学或工程学,它可能指身体部位的损伤或设备的故障。
同义词中,“损坏”强调破坏的程度,“破损”侧重于表面的裂痕,“残缺”指部分缺失,“磨损”则指因摩擦而导致的损耗。反义词则强调无损或完美状态。
“残损”由“残”和“损”两个字组成,“残”字古已有之,意为剩余或不完整,“损”字则指减少或损害。这两个字组合起来,强调了不完整和损害的双重含义。
在文化上,“残损”常与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苦难联系在一起,如古迹的残损常被用来象征时间的流逝和文明的衰落。在社会背景中,它可能与贫困或战争带来的破坏相关。
“残损”一词常带有一种哀伤或遗憾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失去、衰败和无法挽回的过去。它也可能激发人们对修复和重建的渴望。
个人经历中,可能遇到过家中老旧家具的残损,这种经历让人体会到物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外观,还在于它承载的记忆和情感。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刀,雕琢出残损的容颜,却也刻画出坚韧的灵魂。”
视觉上,“残损”可能让人联想到裂纹、褪色的画面或破旧的物品。听觉上,它可能与老旧木头摩擦的声音或风吹过破旧建筑的呼啸声相关。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的“damaged”或“worn-out”,德语的“beschädigt”或“abgenutzt”,都与“残损”有相似的含义,但每个词汇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使用习惯。
“残损”一词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描述了物理状态,还触及了情感和文化的深层含义。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状态和情感。
1.
【残】
(形声。从歹(è),戋(jiān)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伤害)。
同本义。
【引证】
《苍颉篇》-残,伤也。 、 《战国策·秦策》。注:“灭也。”-昔智伯瑶残范中行。 、 《诗·大雅·民劳》-废为残贼。 、 《战国策·齐策》。注:“坏也。”-则汝残矣。 、 《史记·樊郦滕灌传》。集解:“谓多所杀伤也。”-凡二十七县残。 、 《战国策·秦策》。注:“害也。”-张仪之残,樗里疾也。 、 《周礼·夏官》-放轼其君则残之。 、 《左传·宣公二年》-残名以逞。
【组词】
摧残、 残心、 残贼、 残灭、 残夷
2.
【损】
(形声。从手,员声。本义:减少)。
同本义,与“益”相对。
【引证】
《说文》-损,减也。 、 《墨子经》-损偏去也。 、 《易·系辞》-损德之脩也。 、 《易·杂卦》-损益,盛衰之始也。 、 《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 《吕氏春秋·察今》-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 《孟子·滕文公下》-请损之,月攘一鸡。
【组词】
损年、 损膳、 损薄、 损夺、 损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