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23: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23:41
“济世安民”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通过救助和治理来使世界安定,使人民安居乐业。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政治理想,即通过个人的努力或政治措施来改善社会状况,使人民生活得更好。
在文学作品中,“济世安民”常用来形容那些具有高尚品德和远大志向的人物,如古代的贤臣、英雄或现代的改革家。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用,但在讨论政治、社会问题时,人们可能会引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社会学中,这个词汇被用来讨论政策制定和社会治理的目标。
同义词:救世济民、安邦定国、治国安民
反义词:祸国殃民、乱世枭雄
“济世安民”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学和历史作品中,成为表达高尚政治理想和道德追求的常用语。
在中国文化中,“济世安民”与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和“民本”理念紧密相关。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领导者和政治家的期望,即他们应该以人民的福祉为重,通过公正和有效的治理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那些为社会做出贡献、关心人民福祉的领导者和英雄人物。它激发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高尚品德的敬仰。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讨论政治话题或评价某位领导者的政策时使用这个成语,以表达我对他们是否真正关心人民福祉的看法。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风雨飘摇的年代,
有一位英雄,济世安民,
他的名字,如星辰般闪耀,
在人民心中,永不磨灭。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古代的贤臣在朝堂上为民请命的场景;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庄重、激励人心的古典音乐,如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来增强“济世安民”这一概念的情感表达。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
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
孟轲得圣贤之传于子思,有~之志。
隋朝末年,李渊带着4岁的儿子到歧州,歧州书生拜谒李渊。他会相面术,仔细观察李渊之后认为他是贵人,观看他的儿子后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李渊觉得有理,就给儿子取名“李世民”
1.
【济】
渡过水流。
【引证】
《楚辞·屈原·涉江》-济乎江湖。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济河,围令狐。 、 唐·李白《行路难》-直挂云帆济沧海。
【组词】
同舟共济;济胜之具、 济水、 济涉、 济运
帮助;救助。
【引证】
欧阳修《朋党论》-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 《晋书·何攀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济师来攻。
【组词】
济人利物;济拔、 济惠、 济物、 济时
2.
【世】
(指事。金文字形。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止”上加三个圆点,表三十年;止,到此为止。本义:三十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世,三十年为一世。 、 《论语·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3.
【安】
(会意。从“女”在“宀”下,表示无危险。本义:安定;安全;安稳)。
同本义。
【引证】
《尔雅》-安,定也。 、 《庄子·天地》-共给之为安。 、 《周书·谥法》-好和不争曰安。 、 《仪礼·少牢礼》-心皆安下切上。 、 《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 《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 宋·苏洵《六国论》-然后得一夕安寝。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谢庄遂安。
【组词】
安睡;安寝;安抵、 心神不安;坐立不安;安枕、 安帖、 安席
4.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