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1:03: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1:03:08
词汇“孤遗”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孤”和“遗”。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孤遗”字面意思是指孤独无依、遗留下来的人或物。在现代汉语中,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因为某种原因而独自一人,没有亲人或朋友陪伴的人。
“孤遗”一词的词源较为古老,其中“孤”字早在古代汉语中就有孤独、单独的意思,“遗”字则有遗留、留下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孤遗”。
在**传统文化中,家庭和亲情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孤遗”这个词汇往往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反映了社会对孤独和无助的关注。
“孤遗”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同情和悲伤。它让人联想到孤独、无助和被遗忘的感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因为各种原因而成为孤遗的人,比如失去亲人的老人、孤儿等。这些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需求值得我们关注和帮助。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孤遗”来描绘一个孤独的场景,如:“月光下,孤遗的影子,在寂静的街道上徘徊。”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孤独的老人坐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四周寂静无声。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悲伤的旋律,如钢琴曲《月光》,来增强“孤遗”的情感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orphan”(孤儿)或“lone”(孤独的),但它们并不完全等同于“孤遗”,因为“孤遗”更强调的是一种社会关系和情感上的孤独。
“孤遗”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和社会意义。它不仅描述了一个人的孤独状态,也反映了社会对这类人群的关注和同情。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增强我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理解。
1.
【孤】
(形声。从子,瓜声。本义:幼年丧父,即孤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孤,无父也。 、 《礼记·深衣》。注:“三十以下无父称孤。”-如孤子。 、 《国语·周语》-司民协孤终。 、 潘岳《寡妇赋》-少伶俜而偏孤兮。 、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 、 《左传·昭公十四年》-救灾患,宥孤寡。 、 孔衍《汉魏春秋》-备答曰:“刘荆州临亡,讬我以遗孤,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见刘荆州乎?
2.
【遗】
(形声。从辵(chuò),贵声。本义:遗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遗,亡也。 、 《释言》-遗,离也。 、 《易·泰》-不遐遗。 、 《左伟·成公十六年》。注:“失也。”-君惟不遗德刑。 、 《列子·说符》。注:“弃也。”-得人遗契者。 、 汉·贾谊《过秦论》-亡矢遗镞。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 、 唐·韩愈《师说》-小学而大遗。 、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行若遗。
【组词】
遗簪坠屡、 遗佚、 遗逸、 遗宝、 遗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