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42: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42:06
“修谒”一词在汉语中指的是前往拜访并表达敬意,尤其是在面对尊贵或重要的人物时。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正式和庄重的意味,常见于古代文献或现代对传统礼仪的描述中。
在文学作品中,“修谒”常用于描述主人公前往拜访重要人物或名人的场景,如古代官员拜访**或文人拜访名士。在口语中,这个词汇使用较少,可能因为其过于正式和古雅。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可能会在讨论古代礼仪或文献时使用。
这些同义词在表达上各有侧重,“拜访”较为通用,“参拜”多用于**场合,“谒见”则强调见面的正式性。反义词则表达了与“修谒”相反的行为意图。
“修谒”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修”有准备、整理之意,“谒”则是拜访、请求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描述古代礼仪或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行为时仍会被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修谒”体现了对尊贵人物的尊重和礼仪的重要性。这种行为在古代社会中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
“修谒”这个词给人一种庄重和尊敬的感觉,联想到古代的礼仪和规矩,以及对权威的尊重。
在现代社会,虽然“修谒”这个词的使用场合较少,但在某些正式场合,如拜访重要客户或参加传统仪式时,仍能体现出其价值和意义。
在创作一首诗或故事时,可以利用“修谒”这个词来描绘一个角色为了达成某个重要目标而进行的正式拜访,从而增加文本的深度和历史感。
想象一个古代文人穿着整齐,手持礼物,缓缓走向一座庄重的府邸,背景音乐可能是古筝或笛子的悠扬旋律,这样的场景能够很好地体现“修谒”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包括日语中的“参上”(さんじょう),虽然用法和语境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拜访对象的尊重和正式性。
“修谒”这个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不多,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古代礼仪和人际交往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语言的层次和深度。
1.
【修】
(形声。从彡(shān),攸(yōu)声。“彡”有装饰义。本义:修饰,装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修,饰也。 、 《礼记·礼运》。注:“犹饰也。”-义之修而礼之藏也。 、 《楚辞》-美要眇兮宜修。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修敬也。
【组词】
修容、 修词、 修饰边幅、 修娖
2.
【谒】
(形声。从言,曷(hé)声。本义:禀告,陈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谒,白也。 、 《尔雅》-谒,告也。 、 《仪礼·觐礼》-摈者谒诸天子。 、 《礼记·曲礼》-能典谒矣。 、 《左传·隐公十一年》-惟我郑国之有请谒焉。 、 《国语·晋语》-不谒而归。 、 《战国策》-臣请谒其故。
【组词】
谒急、 谒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