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5:38: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38:07
孤陋(gū lòu)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知识浅*、见识不广。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学识不足,对事物的了解和认识不够深入或广泛。
“孤陋”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孤”意为单独、孤独,“陋”意为简陋、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用来形容人的学识和见识的不足。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学而优则仕”,因此对学识的重视程度很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孤陋”这个词带有一定的贬义,因为它暗示了一个人在学识上的不足。
“孤陋”这个词给人一种封闭、局限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一个人在知识的海洋中迷失,无法触及更广阔的视野。这种感觉可能会让人感到焦虑或不安。
在我的学过程中,我曾多次意识到自己的“孤陋”,特别是在接触到新的学科或领域时。这种感觉激励我不断学,拓宽自己的知识边界。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孤陋”:
在知识的海洋里,我如孤陋的航者,
渴望着每一缕智慧的光芒。
想象一个孤独的学者坐在昏暗的图书馆角落,周围堆满了未读的书籍,这个画面可以很好地体现“孤陋”的视觉联想。至于听觉联想,可能是图书馆中轻微的翻书声,或者是学者内心对自己知识不足的叹息。
在英语中,“孤陋”可以对应为“ignorant”或“uninformed”,这些词汇同样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某个话题的无知或了解不足。
通过对“孤陋”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这个词汇的丰富内涵和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它不仅是一个描述学识不足的词汇,也是一个激励人们不断学的动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孤陋”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1.
【孤】
(形声。从子,瓜声。本义:幼年丧父,即孤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孤,无父也。 、 《礼记·深衣》。注:“三十以下无父称孤。”-如孤子。 、 《国语·周语》-司民协孤终。 、 潘岳《寡妇赋》-少伶俜而偏孤兮。 、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 、 《左传·昭公十四年》-救灾患,宥孤寡。 、 孔衍《汉魏春秋》-备答曰:“刘荆州临亡,讬我以遗孤,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见刘荆州乎?
2.
【陋】
(形声。本义:狭窄,狭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陋,阨陕也。 、 《管子·侈靡》-百盖无筑,千聚无社,谓之陋。 、 《淮南子·修务》-生于辟陋之国。 、 《楚辞·自悲》-淩恒山其若陋兮。 、 《左传》-莒恃其陋,而不修城郭。 、 《论语》-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组词】
陋巷蓬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