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7:19: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19:33
词汇“敛禽”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敛禽”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
“敛禽”字面意思是指捕捉鸟类。其中,“敛”有收集、捕捉的意思,“禽”在古代汉语中泛指鸟类。因此,“敛禽”可以理解为捕捉鸟类的行为。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敛禽”常用于描述狩猎场景,如《诗经》中就有“敛禽于泽”的描述,意指在沼泽地带捕捉鸟类。在口语和现代文学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更多地出现在古文或专业文献中。
“敛禽”一词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捕鸟”或“捉鸟”等更为通俗的表达。
在古代社会,狩猎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因此“敛禽”这样的词汇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随着社会的发展,狩猎逐渐减少,这个词汇的使用也相应减少。
“敛禽”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古朴、自然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狩猎场景和自然环境。它也让人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野生动物的保护问题。
在现代生活中,“敛禽”这个词汇较少直接使用,但在阅读古代文献或学习古代文化时,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学作品。
在创作诗歌或故事时,可以运用“敛禽”这个词汇来营造一种古朴、自然的氛围,例如:
敛禽于林间,晨曦映露珠。
古道悠悠,岁月静好。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古代狩猎的画面,猎人在林间捕捉鸟类,清晨的阳光透过树叶洒下。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古风音乐,营造一种古代的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中可能使用“bird hunting”或“catching birds”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不同文化中对狩猎的态度和方式也有所不同。
通过对“敛禽”这个词汇的学习和分析,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这个词汇虽然不常用于现代汉语,但在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化时具有一定的价值。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语言知识,增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
1.
【敛】
(形声。从攴(pū),佥(qiān)。本义:收集,聚集)。
同本义(收集的对象是物,常是财物)。
【引证】
《说文》-敛,收也。 、 《周礼·夏官·缮人》。注:“敛,藏也。”-既射则敛之。 、 《汉书·食货志》-狗彘食人之食不知敛。 、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敛赀财以送其行。
【组词】
敛局、 敛衣
2.
【禽】
(象形。本义:走兽总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禽,走兽总名。 、 《白虎通》-禽者何?鸟兽之总名 、 《礼记·月令》。疏:“兽之通名也。”-命主祠祭禽于四方。 、 《列子·黄帝》-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俯走,谓之禽兽。 、 《周礼·庖人》。注:“宜为羔豚、犊、麝、雉、鴈。凡鸟兽未孕曰禽。”-六禽。 、 《孟子·滕文公下》-终日而不获一禽。 、 《三国志·华陀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 汉·王充《论衡·遭虎》-虎亦诸禽之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