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18: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18:22
“他动词”是语法学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需要一个直接宾语来完成其意义的动词。这类动词表示的动作或状态是直接作用于某个对象的。例如,在句子“他打开了门”中,“打开”是一个他动词,因为它需要一个宾语“门”来完整表达其意义。
在不同的语境中,他动词的使用方式和意义可能会有所不同。在文学作品中,他动词常常用于描述具体的动作,增强叙述的生动性。在口语交流中,他动词的使用则更加灵活,可以根据对话的上下文进行调整。在专业领域,如法律、医学等,他动词的使用往往更加精确和规范。
他动词的概念源自拉丁语和希腊语的语法体系,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一概念被引入到现代语言学中。在不同的语言中,他动词的定义和使用可能有所差异,但其核心概念——需要宾语来完整表达意义——是普遍适用的。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他动词的使用反映了人们对于动作和对象关系的认知。例如,在一些注重集体主义的文化中,他动词的使用可能更加强调动作对集体的影响,而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可能更侧重于个人行为的影响。
他动词常常与具体的动作和对象相关联,因此在情感上可能引发对这些动作和对象的具体联想。例如,听到“修理”这个他动词,可能会联想到技术、耐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他动词无处不在。例如,在修理家电时,使用“修理”这个他动词来描述自己的行为;在写作时,使用“描述”这个他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图。
在诗歌中,他动词可以用来创造生动的意象,如:“春风轻拂,唤醒了沉睡的花朵。”
听到或看到他动词时,可能会联想到具体的动作场景,如听到“打开”可能会想到门缓缓开启的画面,或听到门锁转动的声音。
在不同语言中,他动词的概念和使用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英语中的他动词通常需要使用介词来连接宾语,而汉语中的他动词则直接与宾语相连。
他动词是语言中描述具体动作和对象关系的重要工具,其精确性和灵活性对于语言表达至关重要。通过对他动词的学习和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丰富表达方式。
1.
【他】
(本作“佗”。形声。从人,“它”省声。本义:负担)。
古代、近代泛指男女及一切事物,现代则用于称代自己和对方以外的男性第三者。
【引证】
《仪礼·士昏礼》。注:“弥亲之辞。”-某以非他故。 、 《仪礼·士虞礼记》-他用刚日。
2.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
3.
【词】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词,意内而言外也。 、 《世说新语·轻诋》-词色甚强。 、 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 宗臣《报刘一丈书》-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
【组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 词锋、 词不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