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04: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04:31
“之死靡他”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直到死亡也没有其他”,用来形容忠诚不渝,至死不改变的决心或情感。这个成语强调了一种极端的忠诚和坚定,即使在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也不改变初衷。
在文学作品中,“之死靡他”常用来描绘英雄人物或忠臣的形象,如在历史小说或戏剧中的忠诚武将或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它的精神内涵可以通过其他表达方式传达,如“至死不渝”或“忠贞不二”。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伦理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忠诚和承诺的概念。
“之死靡他”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可能源自古代的忠诚故事或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忠诚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尤其是在儒家文化中。因此,“之死靡他”这个成语在强调个人对国家、家族或爱人的忠诚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佩和感动,因为它代表了人类情感中最为坚定和无私的一面。在思考和表达中,它提醒我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承诺。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见证过朋友在面对困难时依然坚守自己的原则和承诺,这种精神让我深刻理解了“之死靡他”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他的心中只有那句誓言,之死靡他,如同星辰不灭。”
想象一个忠诚的武将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画面,或是两个恋人在风雨中紧紧相拥的场景,这些都可以与“之死靡他”的情感相联系。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ill death do us part”(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这也是一种表达忠诚和承诺的方式。
“之死靡他”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让我更加理解和欣赏忠诚和承诺的价值。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能够更好地表达和理解人类情感中最为坚定和无私的一面。
又不见张公鏖战暮及晡,~期捐躯! ★清·伍观澜《西炮台行为提督张公作》诗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妾此生不二,~。”
1.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2.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3.
【靡】
(形声。从非,麻声(mǐ)。本义:无;没有)。
同本义 。
【引证】
《尔雅》-靡,无也。 、 《诗·小雅·采薇》-靡室靡家。 、 《诗·邶风·泉水》-靡日不思。 、 《战国策·秦策》-靡不有初。 、 《聊斋志异·促织》-靡计不施。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靡不毕现。
【组词】
靡有孑遗
4.
【他】
(本作“佗”。形声。从人,“它”省声。本义:负担)。
古代、近代泛指男女及一切事物,现代则用于称代自己和对方以外的男性第三者。
【引证】
《仪礼·士昏礼》。注:“弥亲之辞。”-某以非他故。 、 《仪礼·士虞礼记》-他用刚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