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7:07: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7:07:38
对联:对联是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通常由两句相对应的诗句组成,上下联在内容、平仄、对仗上相互呼应。对联常用于节日庆典、婚丧嫁娶、建筑装饰等场合,具有装饰和表达祝福或哀思的功能。
对联起源于**古代的“对句”,最早见于《诗经》中的对偶句。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并在宋代达到鼎盛。明清时期,对联的应用更加广泛,成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联在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文学艺术的体现,也是社会交往和礼仪文化的一部分。对联的使用反映了人对和谐、对称美学的追求,以及对文字表达的重视。
对联常常带有一种庄重、祥和的情感,让人联想到节日的喜庆、家庭的温馨或是文化的传承。它不仅是文字的排列,更是情感和思想的传递。
在春节期间,我常常会参与家庭对联的创作和贴制,这不仅是一种传统*俗的传承,也是一种家庭团聚和表达祝福的方式。
在创作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歌时,我可以将对联的形式融入其中:
春风拂面暖, 柳絮飘飘轻。
对联的视觉联想常常是红纸黑字,悬挂在门框上,给人一种喜庆和庄重的感觉。听觉上,对联的朗诵声调平和,节奏鲜明,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对联的文学形式可能包括日本的“俳句”和“短歌”,但它们在形式和用途上与对联有所不同。俳句更注重自然景物的描绘和瞬间的感悟。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学*,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化的深厚底蕴。在未来的学和生活中,我将继续探索对联的艺术魅力,并尝试将其融入到我的创作和表达中。
1.
【对】
(会意。从口,从“丵”(zhuó,即,古“丛”字,象草木丛生。),从寸。寸,法度也。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本义:应答)。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对,答也。 、 《诗·大雅·桑柔》-听言则对。 、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 、 《孟子·梁惠王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 《仪礼·士冠礼》。注:“应也。”-冠者对。 、 《仪礼·曲礼》。注:“答问也。”-对曰:“非礼也敢辞。” 、 《三国演义》-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组词】
无言以对;对当、 对嘴、 对理、 对番、 对状、 对日
2.
【联】
(会意。从耳,从丝。战国文字,中间是耳,两边是丝相联。本义:连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周人用联字,汉人用连字,古今字也。”-聯,连也。从耳,耳连于颊也。从糸,糸连不绝也。会意。 、 《周礼·天官·大宰》。司农注:“连事通职,相佐助也。”-三曰官联,以会官治。 、 《声类》。按,凡联续、联合、牵联、结联字,经传皆以连为之。-聯,聯绵不绝也。 、 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联袂度危桥,萦回出林杪。
【组词】
联垂、 联襟、 联缀、 联珠、 联华、 联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