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04: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04:35
对立面: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两个相对立或相反的事物、观点、概念或实体。在逻辑学和哲学中,它指的是一个事物的反面或互补面,即一个事物存在的条件或前提是其对立面的存在。
对立面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汉语中的“对立”和“面”,其中“对立”意味着相对立,“面”则指事物的表面或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中文中被广泛使用,并保持了其基本含义。
在许多文化中,对立面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哲学、**和道德观念中。例如,在西方哲学中,善与恶的对立是常见的主题;在东方哲学中,阴阳的对立和平衡是核心概念。
对立面这个词常常带有一种紧张和冲突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两个极端之间的斗争和平衡,这种对立和冲突可以激发思考和创造力。
在个人生活中,对立面的概念帮助我理解了不同观点之间的差异和冲突。例如,在团队工作中,我学会了如何平衡不同成员的意见和需求,找到共同点和解决方案。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对立面:
光明与黑暗的对立面, 在夜空中交织成诗篇。 爱与恨的边缘, 在心灵深处激起涟漪。
对立面可以联想到黑白对比的图像,如黑白摄影或绘画。在音乐中,它可以是高低音的对比,或快慢节奏的交替。
在不同语言中,对立面的概念有相似的表达。例如,英语中的“opposite”和“counterpart”,法语中的“contrepartie”和“opposé”,都表达了类似的意思。
对立面是一个在语言和思维中极为重要的概念。它帮助我们理解事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促进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对立面的概念对于深入分析和有效沟通至关重要。
1.
【对】
(会意。从口,从“丵”(zhuó,即,古“丛”字,象草木丛生。),从寸。寸,法度也。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本义:应答)。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对,答也。 、 《诗·大雅·桑柔》-听言则对。 、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 、 《孟子·梁惠王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 《仪礼·士冠礼》。注:“应也。”-冠者对。 、 《仪礼·曲礼》。注:“答问也。”-对曰:“非礼也敢辞。” 、 《三国演义》-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组词】
无言以对;对当、 对嘴、 对理、 对番、 对状、 对日
2.
【立】
(会意。甲骨文象一人正面立地之形。本义:笔直的站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立,侸也。 、 《易·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 《史记·项羽本纪》-哙遂入,披帷西乡立。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持璧却立。 、 《韩非子·喻老》-立有间。 、 宋·欧阳修《归田来》-卖油翁释担而立。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或立或卧。
【组词】
挺立、 坐立不安;把电线杆立起来;肃立、 立托、 立容、 立戟、 立谈
3.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