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51: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51:22
口吃(Stuttering)是一种语言障碍,表现为说话时重复音节、单词或短语,延长声音,或者在开始说话时遇到困难。这种障碍可能导致说话者在社交和职业环境中感到尴尬和受限。
“口吃”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字面意思是“口部吃力”。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这个词逐渐被用来描述说话时的障碍。
在某些文化中,口吃可能被视为一种缺陷,导致个体在社交和职业上受到歧视。然而,随着对多样性和包容性的认识提高,社会逐渐接受并支持口吃者。
口吃可能让人联想到紧张、焦虑和社交恐惧。对于口吃者来说,这可能是一种挑战,需要勇气和毅力来克服。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口吃的朋友,他们的坚韧和乐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治疗,逐渐提高了说话的流利度。
在诗歌中,口吃可以被用来模拟紧张的情绪:
他,他,他,他开口,
字字,句句,句句,字字,
在,在,在,在空气中颤抖。
口吃可能让人联想到断断续续的说话声,以及说话者脸上的紧张表情。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努力控制自己的说话节奏。
在不同语言中,口吃的描述和治疗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英语中常用“stuttering”来描述口吃,而在某些亚洲语言中,可能有不同的词汇来表达这一概念。
口吃是一个复杂的语言障碍,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多个层面。了解口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还能促进对多样性的包容和尊重。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认识到口吃的存在并提供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1.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2.
【吃】
(形声。从口,乞声。本义:口吃,结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吃,言蹇难也。 、 《汉书·周昌传》-昌为人吃。
【组词】
吃子、 吃吃
(形声。从口,契声。本义:吃东西。按:“吃”在古代一般不当“吃东西”讲。“吃东西”的意义古代写作“喫”。汉字简化后“喫”写作“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