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3:32: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32:49
口味:指食物或饮料的味道,也可以指个人对食物或饮料的喜好和偏好。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口味”也可以指个人对事物的偏好或品味。
“口味”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初指的是食物的味道。随着语言的发展,其含义逐渐扩展到个人喜好和品味。
在不同的文化中,“口味”有着不同的重要性。例如,在**文化中,饮食文化非常丰富,人们对食物的口味有着极高的要求和讲究。
“口味”一词常带给人温馨和愉悦的情感联想,尤其是在谈论美食时。它也可以引发对家乡食物的怀念或对特定文化的好奇。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尝试过不同国家的食物,发现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口味,这让我对世界多样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诗歌:
在这五味的世界里,
甜与苦交织成诗,
每一口,都是生命的歌,
口味,是心灵的钥匙。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厨师在厨房里精心调配各种香料,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食物的香味,这种视觉和嗅觉的结合让人联想到“口味”的丰富性。
在英语中,“口味”可以对应为“taste”,在法语中为“goût”,在日语中为“味わい”。这些词汇都强调了个人对食物或事物的感受和偏好。
“口味”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不仅涉及食物的味道,还涉及个人的喜好和品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口味”一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偏好。
1.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2.
【味】
(形声。从口,未声。本义:滋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味,滋味也。 、 《周礼·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 《鹖冠子·泰录》-味者,气之父母也。 、 《礼记·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 、 《吕氏春秋·察今》-一镬之味。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其味皆苦。 、 、
【组词】
味如嚼蜡、 入味、 味口、 味欲、 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