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03: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03:23
口吻:这个词通常指的是说话的方式或语气,特别是指说话时的态度或情感色彩。它可以反映出说话者的情绪、性格、意图或对听话者的态度。
口吻一词源于汉语,由“口”和“吻”组成,最初可能指的是嘴的动作或形状,后来引申为说话的方式。在古代文献中,口吻多用于描述动物的咬合动作,后来逐渐用于描述人的说话方式。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口吻的含义和重要性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强调礼貌和尊重的文化中,口吻的选择尤为重要,因为它可以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
口吻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温暖、亲切或冷漠、疏远等情感。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说话者的真实意图,有时甚至比话语本身更能传达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不同口吻的交流,比如在家庭聚会中,长辈的口吻通常是亲切和关怀的,而在工作场合,领导的口吻可能更加正式和权威。
在诗歌中,口吻可以用来增强语言的韵律和情感表达:
春风拂面,口吻温柔, 诉说着岁月的静好。
口吻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微笑的嘴角或严肃的面部表情。在听觉上,它可以让人想象到柔和的语调或尖锐的批评声。
在不同语言中,描述说话方式的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概念相似。例如,英语中的“tone of voice”与汉语中的“口吻”有相似的含义。
口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汇,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说话者的情感和意图,还能在交流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掌握和运用好口吻的概念,可以大大提升沟通的效果和质量。
1.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2.
【吻】
(形声。从口,勿声。本义:嘴唇)。
同本义。
【引证】
《华严经音义》-吻,唇两角头边也。 、 左思《娇女诗》-黄吻澜漫赤。 、 马中锡《中山狼传》-遂鼓吻奋爪以向先生。
【组词】
接吻;亲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