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04: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04:09
词汇“干材”在汉语中并不常见,可能是“干柴”的误写或特定领域的术语。为了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我们将假设“干材”为“干柴”的误写,并基于“干柴”进行分析。
“干柴”指的是已经干燥、不含水分的木柴,通常用于燃烧。
“干柴”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干”指干燥,“柴”指木柴。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基本含义保持不变,但在不同语境中衍生出比喻意义。
在**传统文化中,“干柴”常与“烈火”搭配,形成“干柴烈火”的成语,比喻事物极易结合或发展迅速。
“干柴”给人以干燥、易燃的联想,同时也可能引发对温暖、家庭和传统的情感反应。
在冬季,家庭常常需要准备干柴来取暖,这是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也体现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在诗歌中,可以将“干柴”比喻为生活中的简单事物,如:
干柴堆砌的温暖,
是冬日里最朴实的陪伴。
在不同文化中,“干柴”作为燃烧材料的概念是普遍的,但其比喻意义和文化内涵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干柴”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词汇的多重含义和用法对于准确沟通和创造性表达至关重要。
1.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2.
【材】
(形声。从木,才声。本义:木材,木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材,木梃也。 、 《周礼·太宰》-五曰材贡。 、 《国语·晋语》。注:“横木也。”-驾而乘材。 、 《论语》。郑注:“无所取于桴材。”-无所取材。 、 《庄子·人间世》-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 、 《楚辞·九章·怀沙》-材朴委积兮。 、 宋·沈括《梦溪笔谈》-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
【组词】
木材;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