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26: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26:24
由于“圣谗”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且在标准词典中没有明确的定义,我将尝试从字面意思和可能的语境中进行分析。
“圣谗”由两个字组成:“圣”通常指神圣、崇高、道德高尚的事物或人;“谗”则指诽谤、中伤、说人坏话。结合起来,“圣谗”可能指的是对神圣或崇高事物的诽谤或中伤,或者是对道德高尚之人的恶意攻击。
由于“圣谗”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用来描述对英雄、圣人或崇高理想的恶意攻击。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在特定的文学或历史讨论中。
由于“圣谗”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可能不太明确。它可能是由“圣”和“谗”两个字组合而成,用来描述对崇高事物的负面评价。
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下,对英雄或圣人的诽谤可能被视为特别严重的罪行,因为这些人物通常被视为社会的道德楷模。
“圣谗”这个词汇可能引起人们对不公正和恶意行为的反感,同时也可能让人联想到历史上那些因诽谤而受苦的伟大人物。
由于“圣谗”不是一个常用词汇,我在生活中没有遇到与该词汇直接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圣谗”来表达对那些试图玷污美好事物的恶意行为的谴责:
在光辉的殿堂,
圣谗之声悄然潜入,
试图染黑那纯洁的白。
由于“圣谗”涉及对崇高事物的负面评价,可能会让人联想到黑暗、阴谋和背叛的图像或声音。
在不同文化中,对英雄或圣人的诽谤可能都有类似的表达,但由于“圣谗”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可能不太明确。
“圣谗”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表达方式来描述对崇高事物的恶意攻击。了解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复杂情感和道德冲突。
1.
【圣】
(形声。从耳,呈声。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口字。即善用耳,又会用口。本义:通达事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耳顺之谓圣。彼教所言耳根圆通亦此意。-圣,通也。 、 《管子·四时》-听信之谓圣。 、 《书·洪范》。传:“于事无不通谓之圣。”-睿作圣。 、 《诗·邶风·凯风》-母氏圣善。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组词】
圣功、 圣子、 圣意、 圣明
2.
【谗】
(形声。从言,毚(chán)声。本义:说别人的坏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谗,谮也。 、 《韩诗外传》-谗,诞也。 、 《诗·小雅·十月之交》-谗口嚣嚣。 、 《左传·昭公五年》-败言为谗。 、 《左传·昭公三年》。服注:“疾谗之鼎。”-谗鼎之铭。 、 《后汉书·马援传》-取彼谗人。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
【组词】
谗谤、 谗言冷语
说别人坏话的人。
【引证】
《论衡·答佞》-谗与佞,俱小人也。
【组词】
谗人、 谗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