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9:13: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9:13:03
搔动(sāo dòng)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通过轻触或摩擦来引起骚动或不安。基本含义是指通过某种刺激或影响引起内心的波动或外界的混乱。
在文学中,搔动常用来形容人物内心的微妙变化,如情感的波动或思想的触动。在口语中,它可以指实际的物理动作,如用手指轻轻触碰某物,也可以比喻性地描述社会或群体中的不安定状态。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搔动可能被用来描述个体或群体的情绪反应。
同义词中,“触动”更侧重于内心的感受,“波动”强调变化的不稳定性,“骚动”则更多指外部的不安。反义词则相反,强调平静和稳定。
搔动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搔”(轻触或摩擦)和“动”(移动或变化)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搔”常用来描述用手指或其他物体轻轻触碰的动作,而“动”则广泛用于描述各种变化。随着语言的发展,搔动逐渐被用来比喻性地描述内心的变化或社会的不安定。
在文化中,搔动常被用来形容内心的微妙变化,这与人重视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的文化特点相符。在社会背景中,搔动可以用来描述社会引起的公众情绪波动,反映了社会对的敏感性和反应。
搔动这个词给人一种轻微的不安和期待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微妙的情感变化,如心动或不安,这种感觉既有点刺激又有点不安。
在日常生活中,搔动可以用来描述听到某个消息或看到某个场景时内心的微妙变化。例如,听到一首动人的歌曲可能会在心中引起搔动。
在诗歌中,搔动可以用来形容风的轻抚或爱情的微妙触动:
风轻轻搔动着树叶, 如同你的手指轻触我的心。
搔动可以联想到轻柔的风声或细微的摩擦声,以及树叶轻轻摇曳的画面。
在英语中,搔动可以对应为 "stir" 或 "agitate",但这些词汇更多强调的是动作或行为本身,而不是内心的微妙变化。
搔动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物理动作,还深刻地表达了内心的微妙变化和社会的不安定状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搔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状态。
1.
【搔】
(形声。从手,蚤声。本义:用指甲轻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搔,括也。 、 《礼记·内则》。注:“摩也。”-而敬仰搔之。 、 《汉书·枚乘传》。集注:“谓抓也。”-足可搔而绝。 、 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组词】
搔背、 搔掐、 搔扪、 搔摸、 搔首、 搔耙
2.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