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19: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19:03
词汇“[口馋]”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人对食物的强烈欲望或对美味食物的渴望。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口馋”字面意思是指嘴馋,即对食物的渴望或贪吃。这个词汇强调的是一种生理上的欲望,通常与食物的诱惑力有关。
“口馋”这个词汇源于汉语,其字面组合“口”和“馋”分别表示嘴和贪吃。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表达如“馋嘴”也有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口馋”成为了描述这种状态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食物是社交和家庭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口馋”这个词汇也反映了人们对美食的重视和享受。在节日或特殊场合,人们往往会因为美食而感到“口馋”。
“口馋”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积极的情感,因为它与享受美食的快乐体验相关联。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家庭聚餐、节日庆典或是和朋友一起享受美食的温馨场景。
在日常生活中,我有时也会因为看到或闻到美味的食物而感到“口馋”。例如,路过一家烘焙店时,闻到新鲜出炉的面包香味,就会忍不住想要买一些来吃。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口馋”来描绘对美食的渴望:
春风拂面,花香四溢,
心中却念,那甜蜜的滋味。
口馋难耐,寻觅街头,
只为那一口,酥脆的糕点。
看到“口馋”这个词汇,可能会联想到美食节目的画面,或是听到烹饪节目中的食物烹饪声和人们的赞叹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raving”或“having a sweet tooth”,它们也用来描述对特定食物的强烈欲望。
“口馋”这个词汇在描述人们对食物的渴望时非常生动和形象。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美食的享受,也体现了食物在社交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体验。
1.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2.
【谗】
(形声。从言,毚(chán)声。本义:说别人的坏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谗,谮也。 、 《韩诗外传》-谗,诞也。 、 《诗·小雅·十月之交》-谗口嚣嚣。 、 《左传·昭公五年》-败言为谗。 、 《左传·昭公三年》。服注:“疾谗之鼎。”-谗鼎之铭。 、 《后汉书·马援传》-取彼谗人。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
【组词】
谗谤、 谗言冷语
说别人坏话的人。
【引证】
《论衡·答佞》-谗与佞,俱小人也。
【组词】
谗人、 谗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