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42: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42:29
词汇“圣质”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有限的资料中提取信息。
“圣质”字面意思是指神圣的本质或特性。它通常用来形容某种事物或人物具有超凡脱俗、高尚纯洁的特质。
由于“圣质”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较为罕见。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形容**人物或具有崇高精神的人物。
“圣质”由“圣”和“质”两个字组成。“圣”字在古代汉语中指神圣、崇高,而“质”字指本质、特性。这个词汇可能在古代文献中有所出现,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
在**传统文化中,“圣”字常与儒家思想中的圣人概念相关联,如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因此,“圣质”可能与这种崇高的道德和精神境界相关。
提到“圣质”,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纯洁、高尚、不可侵犯的特质,这种词汇往往带有一种敬畏和尊重的情感。
由于“圣质”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或遇到这个词汇。
在创作中,可以将“圣质”用于形容一个角色的内在品质,如:“她的眼中闪烁着圣质的光芒,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不失希望。”
由于“圣质”带有神圣的意味,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教堂的钟声、神圣的仪式或庄严的场景。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concept可以用“divine essence”或“sacred nature”等表达。
“圣质”是一个带有强烈文化色彩和**意味的词汇,它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在特定的文学或艺术创作中,可以用来增强作品的深度和内涵。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语言的表达能力,尽管在日常交流中可能不常使用,但它体现了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1.
【圣】
(形声。从耳,呈声。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口字。即善用耳,又会用口。本义:通达事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耳顺之谓圣。彼教所言耳根圆通亦此意。-圣,通也。 、 《管子·四时》-听信之谓圣。 、 《书·洪范》。传:“于事无不通谓之圣。”-睿作圣。 、 《诗·邶风·凯风》-母氏圣善。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组词】
圣功、 圣子、 圣意、 圣明
2.
【质】
(形声。从贝,斦(zhì)声。朱骏声认为“斦”是砧板。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抵押;以…作人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以钱受物曰赘,以物受钱曰质。-质,以物相赘也。 、 《战国策·赵策》-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 《后汉书·班超传》-遂纳子为质。 、 清·方苞《狱中杂记》-犹质其首。
【组词】
质库、 质作、 质鬻、 质录、 质卖、 质债、 质当、 质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