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22: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22:45
燔告(fán gào)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通过焚烧祭品来向神灵或祖先报告或祈求。在古代,燔告是一种祭祀仪式,通常涉及焚烧牲畜、谷物或其他祭品,以此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祈求。
燔告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和历史记载中,特别是在描述古代仪式和祭祀活动时。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描绘古代社会的信仰和文化*俗。在口语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除非是在讨论古代历史或文化时。
同义词:祭祀、祭奠、祭拜
反义词:无(由于燔告是一个特定的**仪式词汇,没有直接的反义词)
燔告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燔”指的是焚烧,“告”指的是报告或祈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主要保留在历史文献和学术研究中。
在古代,燔告是重要的和社会活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和等级制度。通过燔告,统治者试图与神灵沟通,以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燔告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庄严仪式和神秘的**氛围。它可能唤起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敬畏感,同时也可能引发对现代社会与传统之间关系的思考。
在现代生活中,燔告这个词汇较少直接使用,但在学*古代历史或文化时,它是一个重要的学术术语。例如,在研究古代仪式时,燔告是一个关键的概念。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古老的祭坛上,
燔告的烟雾升腾,
向天际的神灵,
祈求着和平与丰收。
燔告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祭祀场景的画面,如烟雾缭绕的祭坛、燃烧的祭品和庄重的音乐。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共同构成了对古代**仪式的想象。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仪式也有焚烧祭品的行为,如古埃及的祭祀活动。然而,每个文化的具体仪式和意义可能有所不同。
燔告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的信仰,也提供了对古代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洞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使用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历史脉络。
1.
【燔】
(形声。从火,番声。本义:焚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燔,爇也。从火,番声。与焚略同。 、 《列子·黄帝》-藉芿燔林。 、 《汉书·东方朔传》。注:“焚烧也。”-燔之于四通之衢。 、 《素问·生气通天论》-体若燔炭。 、 《庄子·盗跖》-抱木而燔死。 、 《史记·平津侯生父传》-燔其茏城。 、 《汉书·宣帝纪》-人民饥饿,相燔烧以求食。 、 《汉书·儒林传》-燔诗书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组词】
燔燎、 燔石、 燔刑、 燔燃、 燔销
2.
【告】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牛”,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从口,从牛。本义:报告,上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告,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 、 《书·金滕》-乃告太王王季文王。 、 《易·益》-告公用圭。 、 《诗·齐风·南山》-必告父母。 、 《仪礼·乡射礼》-以告于乡先生君子。 、 《尔雅·释言》-告,请也。 、 《吕氏春秋·赞能》-敢以告于先君。 、 《书·康王之诰》-敢敬告天子。 、 《书·甘誓》-予誓告汝。 、 《书·汤诰》-诞告万方。 、 《列子·杨朱》-不告而娶。 、 诸葛亮《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 《资治通鉴·唐纪》-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
【组词】
告事、 告报、 告变、 告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