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19: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19:45
“燔书阬儒”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焚烧书籍,坑杀儒生。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历史,特别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极端的文化政策,其中包括焚烧儒家经典和坑杀儒家学者。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极端的文化迫害或思想压制。
在文学作品中,“燔书阬儒”常被用来批判专制统治和文化压迫。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政治或文化话题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和文学研究中,这个词汇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符号,用来分析和讨论权力与知识的关系。
同义词:文化清洗、思想压制、知识迫害 反义词:文化繁荣、思想自由、知识普及
“燔书阬儒”直接来源于古代的历史。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分别实施了焚书坑儒的政策,这一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成为后世讨论文化政策和思想自由时常用的典故。
在**文化中,“燔书阬儒”象征着对知识和文化的极端不尊重,以及对异己思想的残酷打压。这一成语在现代社会中常被用来警示人们保护文化多样性和思想自由的重要性。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沉重和悲痛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历史的悲剧和文化的损失。它提醒人们珍惜知识和文化传承,反对任何形式的思想压迫。
在讨论教育政策或****时,我可能会引用“燔书阬儒”来说明极端政策对社会长远发展的负面影响。
在诗歌中,可以将“燔书阬儒”融入对历史悲剧的反思:
在那火光冲天的夜,
书籍化为灰烬,智慧消逝。
儒者无辜,埋骨荒野,
历史的伤痕,至今未愈。
想象一幅画面:熊熊燃烧的书籍,儒生无奈的面孔,这幅画面充满了悲剧色彩,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沉重。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或概念可能包括“焚书坑儒”在欧洲历史中的对应,如中世纪的裁判所对异教徒的迫害,或是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和知识分子的迫害。
“燔书阬儒”是一个深刻的历史符号,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的文化政策,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保护知识和思想自由的重要性。这个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帮助我们理解历史,反思现实,并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思想自由的发展。
昭王曾孙政并六国,称皇帝,负怙威,燔书阬儒,自任私智。
1.
【燔】
(形声。从火,番声。本义:焚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燔,爇也。从火,番声。与焚略同。 、 《列子·黄帝》-藉芿燔林。 、 《汉书·东方朔传》。注:“焚烧也。”-燔之于四通之衢。 、 《素问·生气通天论》-体若燔炭。 、 《庄子·盗跖》-抱木而燔死。 、 《史记·平津侯生父传》-燔其茏城。 、 《汉书·宣帝纪》-人民饥饿,相燔烧以求食。 、 《汉书·儒林传》-燔诗书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组词】
燔燎、 燔石、 燔刑、 燔燃、 燔销
2.
【书】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書,著也。 、 《周礼·保氏》-五曰六书。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 、 《易·系辞》-易之以书契。 、 《尚书序》疏-书者,以笔画记之辞。 、 《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 、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 方苞《狱中杂记》-众言同,于是乎书。
【组词】
书候、 书孽、 书记手、 书画卯酉、 书文、 书抄、 书具、 书券、 书砚、 书狱、 书命、 书格、 书帖
3.
【阬】
(坑的异体字)(形声。从阜(fù),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亢声。本义:洼地,土坑)。
同本义。
【引证】
《尔雅·释诂》。注:“谓阬堑也。”-阬。虚也。 、 《后汉书·马融传》。注引《苍颉》:“阬,壑也。”-弥纶阬泽。 、 《庄子·天运》-在谷满谷,在阬满阬。 、 《世说新语·仇隙》-刘玙兄弟少时为王恺所憎,尝召二人宿,欲默除之。令作阬,阬毕,垂加害矣。
【组词】
阬阱、 阬谷、 阬泽、 阬岸
4.
【儒】
(形声。从人, 需声。本义: 术士)。
同本义。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
【引证】
《说文》-儒,术士之称。 、 《法言·君子》-通天地之人曰儒。 、 《论衡·超奇》-能说一经者为儒生。 、 《墨子·非儒下》-儒浩居而自顺者也。 、 《周礼·太宰》-四曰儒,以道得民。 、 《礼记·儒行》-儒之言优也和也,言能安人能服人也。
【组词】
儒师;儒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