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1:27: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1:27:44
燔炙(fán zhì)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烧烤”。其中,“燔”指的是将食物放在火上烤,而“炙”也是指用火烤食物,但通常指的是将食物串在签子上烤。两者结合起来,通常用来描述古代烹饪方法中的烧烤。
在古代文学中,“燔炙”常用来描述祭祀或宴会中的烹饪方式,如《诗经》中有“燔炙在庭”的描述,意指在庭院中进行烧烤。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较少直接使用,更多出现在对古代文化的研究或文献中。
“燔炙”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诗经》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中更常用“烧烤”来描述类似的烹饪方式,而“燔炙”则更多保留在学术或文化研究的语境中。
在古代,燔炙不仅是烹饪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和活动。在祭祀和宴会中,燔炙的食物被视为对神灵或宾客的尊重和款待。
提到“燔炙”,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庄重仪式和热闹的宴会场景,带有一种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
在现代生活中,虽然不常直接使用“燔炙”这个词,但在参加烧烤聚会或观看有关古代文化的节目时,可能会间接接触到这个词汇。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宴会的诗歌时,可以使用“燔炙”来增添历史氛围:
古庭燔炙香,烟火绕梁上。
宾客笑语欢,酒杯映月光。
想象一幅画面:古代庭院中,火光跳跃,食物在火上滋滋作响,人们的笑声和谈话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庄重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如古希腊和罗马,也有类似的烧烤仪式,但使用的词汇和具体做法可能有所不同。
“燔炙”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古代的烹饪方式,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的演变。
1.
【燔】
(形声。从火,番声。本义:焚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燔,爇也。从火,番声。与焚略同。 、 《列子·黄帝》-藉芿燔林。 、 《汉书·东方朔传》。注:“焚烧也。”-燔之于四通之衢。 、 《素问·生气通天论》-体若燔炭。 、 《庄子·盗跖》-抱木而燔死。 、 《史记·平津侯生父传》-燔其茏城。 、 《汉书·宣帝纪》-人民饥饿,相燔烧以求食。 、 《汉书·儒林传》-燔诗书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组词】
燔燎、 燔石、 燔刑、 燔燃、 燔销
2.
【炙】
(会意。从肉从火。小篆字形,肉在火上烤。本义:烧烤,把去毛的兽肉串起来在火上薰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炮当作灼。-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 、 《颜氏家训》-火傍作庶为炙字,凡傅于火曰燔,母之而加于火曰炙,裹而烧者曰炮。柔者炙之,乾者燔之。 、 《礼记·曲礼》。疏:“火灼曰炙。”-毋嘬炙。 、 《礼记·礼运》-以烹以炙。 、 《史记·刺客传》-置匕首鱼炙之腹中。 、 《诗·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 《乐府诗集·西门行》-饮醇酒,炙肥牛。
【组词】
炙煿、 炙肉、 炙羊、 炙鼠、 炙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