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3:15: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15:04
包席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在宴会或聚餐中,由一方负责支付所有费用,即“包下整个宴席”。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描述在餐馆或宴会场所,某人或某团体承担全部餐饮费用的情况。
在不同的语境中,“包席”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包席”一词源于中国传统的宴会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社交场合。在古代,包席可能更多指的是在特定节日或庆典中,由家族或宗族中的长辈承担宴会的费用。
在中国文化中,包席体现了主人对客人的尊重和慷慨,也是一种社交礼仪。在商务宴请或重要节日庆典中,包席是一种常见的做法,显示了主人的诚意和财力。
“包席”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慷慨和热情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欢乐的聚会和丰盛的宴席。它也可能让人想到社交场合中的地位和面子问题。
在个人生活中,包席可能发生在朋友聚会、家庭庆祝或公司活动等场合。例如,某次朋友生日,大家决定由寿星的朋友包席,共同庆祝。
在诗歌中,可以将“包席”融入描绘节日氛围的诗句中: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包席宴宾客,笑语盈盈暗香去。
想象一下,包席的场景可能伴随着热闹的交谈声、欢快的音乐和丰盛的菜肴,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温馨而喜庆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
1.
【包】
(会意。小篆字形,外边是“勹”。中间是个“巳”(sì)字,“象子未成形”。“勹”就是“包”的本字。本义:裹)。
用纸、布等裹东西。
【引证】
《诗·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 《书·禹贡》-草木渐包。 、 《易·姤》-包有鱼。 、 《礼记·乐记》-包之以虎皮。
【组词】
纸包不住火;包缠
2.
【席】
(“蓆”的古字。会意。从巾,庶省声。天子诸侯的席有刺绣镶边,故从巾。席用来待广大宾客,故从“庶”省。本义:供坐卧铺垫的用具。后又曾写作“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即筵也。方幅如巾,故从巾。-席,藉也。礼天子诸侯席有黼绣纯饰。 、 《周礼·司几筵》。疏:“初在地者一重,谓之筵。重在上者,即谓之席。”-设莞筵纷纯,加缫,席画纯。 、 《礼记·祭统》注-设之曰筵,坐之曰席。 、 《诗·邶风·柏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结发同枕席。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觉时之枕席。 、 清·方苞《狱中杂记》-席地而卧。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席地倚墙。
【组词】
席包、 席具、 席户、 席号、 席荐
座位;席位。
【引证】
《孔子家语》-席而无上下,则乱于席次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变色离席。(大惊失色离开座位)。
【组词】
席舍、 席尊、 上席;下席;硬席;专席;来宾席;被告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