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03: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03:46
包围:动词,指从四面八方围住或封闭,使处于困境或无法逃脱的状态。字面意思是从各个方向将某物或某人围住。
“包围”一词源于古代汉语,由“包”和“围”两个字组成。在古代军事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孙子兵法》中提到的“围而不攻”。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军事领域,也用于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包围”常常与战争、冲突和困境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历史**中,城市的包围往往意味着长期的苦难和牺牲。
“包围”一词往往带有一种紧张和压迫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困境、危险和需要紧急应对的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次交通堵塞,车辆被包围在车流中,无法移动,这种体验让我深刻理解了“包围”的实际感受。
在诗歌中,可以将“包围”融入描述自然景观的诗句中:
群山包围着宁静的湖泊, 倒映着天空的蓝与云的白。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士兵包围一座城堡的画面,带来紧张和悬疑的视觉感受。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战争电影的背景音乐,增强“包围”带来的紧迫感。
在英语中,“包围”可以对应为“surround”或“encircle”。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这个概念的表达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
“包围”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不仅在军事和战术领域有重要应用,也在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了解其词源和演变,以及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有助于更全面地掌握和运用这个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包围”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联想,可以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1.
【包】
(会意。小篆字形,外边是“勹”。中间是个“巳”(sì)字,“象子未成形”。“勹”就是“包”的本字。本义:裹)。
用纸、布等裹东西。
【引证】
《诗·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 《书·禹贡》-草木渐包。 、 《易·姤》-包有鱼。 、 《礼记·乐记》-包之以虎皮。
【组词】
纸包不住火;包缠
2.
【围】
(形声。从囗,韦声。“囗”是“围”的古字。本义:环绕)。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按,围绕, 周围字当用此。”-囗,回也,象回币之形。 、 《广雅·释诂四》-围,裹也。 、 《易·系辞上》-范围天地之化。 、 《周礼·考工记·庐人》-以其一为之被而围之。
【组词】
围堑、 围圆、 围地、 围屏、 围落